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皇家園林圓明園的風水雜談

皇家園林圓明園的風水雜談

日期:2016/12/14 19:21:39      編輯:古建築紀錄
  這裡只想說,古代皇家園林圓明園是依照風水理論作為設計規劃的基礎,才顯得如此美麗,輝煌.和現代設計思想一樣,是圓明園的靈魂所在.

  1圓明園:東方夢幻的風水藝術

  西方文學巨匠雨果說:“藝術有兩個原則:理念和夢幻。理念產生了西方藝術,夢幻產生了東方藝術。如同帕特農神殿是理念藝術的代表一樣,圓明園是夢幻藝術的代表。”所謂“夢幻藝術”就是中國原創的、流傳了幾千年的風水藝術,而圓明園就是風水藝術的翹楚。

  作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曾經是一座富麗堂皇的皇家園林,隨著它的毀滅,留下了無數的未解之謎。

  在盛時的圓明園後湖區,有一片由九組建築組成的園林建築群叫“九州清晏”,環湖有規律地排列著九個小島,構成了一個非常規矩的圓形。中國園林建築的特點是根據周邊的地形,因勢利導而造,因此大多數建築群都形成了不太規則的圖形。像“九州清晏”這樣圓的結構安排,在中國古典園林當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可以說獨一無二。

  為什麼惟獨這片園林會形成一個圓的形狀呢?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而為呢?如果是有意為之,那麼圓形的背後隱藏著什麼含義呢?

  在清內務府滿文專檔中有這麼一條記載:雍正二年,山東德平縣知縣張鐘子等查看圓明園風水。張鐘子曾著《論圓明園》一文,文中說道:圓明園的布局師從《洛書》。那麼《洛書》又是一本什麼書呢?這和那片圓形園林建築又有什麼聯系呢?

  相傳大禹治水之時,有神龜背上背負著數字浮出水面,龜背上的數字就是後世傳說中的《洛書》,也叫“龜圖”。那些數字據說就是後來八卦的起源。龜圖代表了華夏大地,這和“九州清晏”這片圓形建築的名稱不謀而合,莫非這片奇特的建築就是對龜圖的一種寫意的表現?

  把“九州清晏”和《洛書》的神龜對比一下,發現它們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關聯:大禹治水後,把治理過的地方劃分為九個區域,這就是“天下九州”的來源,而組成神龜的區域恰巧是九塊,“九州清晏”這片園林建築恰恰也分為九個區域。除此之外,九州清晏周邊的景致也似乎形成了龜頭、龜爪以及龜尾的形狀。細細端看圓明園四十景圖,一個神龜的形象慢慢浮出水面。有學者稱,作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暗藏著與天地相合的鎮園之寶——一只巨大的“隱形龜”。其中“龜首”位於圓明園大宮門影壁至“正大光明”殿景觀處,“龜尾”在圓明園“水木明瑟”、“澹泊寧靜”景觀處。龜身圓蓋處則由“九州清晏”、“杏花春館”、“上下無光”等9處景觀構成。“龜”的兩個前足在“長春仙館”、“前垂天脫”兩處景觀;兩後足在“曲院風荷”、“萬方安和”景觀處。“隱形龜”以水為線、以陸地為面,身長1200多米,寬700多米,頭向南,尾向北。

  烏龜在古代有長壽與太平的意思,無論是巧合還是故意,這個由五代帝王歷經百年精心營建的皇家園林都堅守著宗教般的風水信仰。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一塊風水寶地,也因之有著一段不俗的歷史。明代時,這裡就因風景秀美而成為不少達官貴人紛紛搶占的“鄉村別墅”區。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老丈人李偉就曾在此建清華園,被譽為“京國第一名園”。不久,著名畫家、書法家米萬鐘也在這裡建造同負盛名的勺園,取“海澱一勺”之意。清軍入關後,康熙帝更是將這塊風水寶地據為己有,派專人看守,有了在此給自家建一座園子的念頭——清華園首先被他占了,改建成暢春園,作為自己的園居之所。時至近代,美國人司徒雷登居然也相中了這塊寶地,他蹬著自行車,有時也騎著小毛驢滿北京城地跑,相看了不計其數的荒嶺野墳,最終選中了勺園作為昔日燕京大學的校址,也就是今天北大驕子們引為自豪的“一塌(博雅塔)糊(未名湖)塗(北大圖書館)”校園。

  皇室貴胄也罷,名人雅士也罷,甚至司徒雷登這樣的外國佬也罷,究竟是什麼樣的興隆景象讓他們把目光紛紛聚焦在了西郊這塊風水寶地上?

  圓明園所處的北京西郊,真可謂要山有山,要水來水,是上風上水之地:西北風從海澱刮起,就是上風,上風將空氣中的廢物都刮走了;河流的源頭從海澱開始,就是上水,源頭水質比下游的水質要好得多。古人說“上風上水上海澱”,海澱在北京的風水地位相當於北京在全國的風水地位。海澱是北京的財位,因為海澱在北京西北方,而西北為乾為陽卦,乾為天、為君、為父、為老人、為京都、為官臣、為宮門中人;乾屬金,西北因而為金玉珠寶、為五金、為剛健勇武、為高堂、為大廈等。為什麼這麼說呢?

  俗話說“山管人丁水管財”,古時海澱這個地方是永定河沖積“洪積扇”邊緣的泉水溢出帶。整個地區內地下水水量大而通暢,自流泉遍地皆是,泉水湧出地面,在低窪處匯成大大小小的湖泊塘沼。明清時把這種水體叫做“澱”,這正是海澱名稱的由來。作為圓明園水系源頭的玉泉山泉水更是被稱為天下“第一泉”,是特別信奉風水的乾隆皇帝最愛喝的水,也是圓明園和紫禁城裡專門用來泡茶的清水。乾隆於1756年南巡的時候,就隨身帶著這種“純淨水”。玉泉山的泉水不僅是帝王家的飲用水源,更是北京西郊各大名園以及城內各處海子的“生命源泉”。

  豐富的水源讓西郊這塊寶地“財氣縱橫”,然而光有水還不行,“山環水抱必有氣”才是最理想的風水景象。

  在東方夢幻的風水觀念裡,天地是一個大活體,人生是一個小宇宙。古人認為中國的山脈發源於昆侖山,總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如果把九州想象成一個人體的話,河北一帶就像人的左臂,四川一帶就如同人的右臂,河南、山西、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湖南、陝西、甘肅的大部分地區就如同人的腹部,黃河就像大腸一樣,江淮水系如同人的膀胱一樣,由西向東蜿蜒曲折,最後流入東海。這便是古人眼中的天下觀。

  圓明園更是如此,園內的山脈起於西北的香山、玉泉山和萬壽山的“龍脈”。所謂“龍”是指蜿蜒而至的山巒,通常為氣脈流貫的山體。勢雄力足、雄偉磅礴的山脈被稱為“真龍”,它能夠迎氣生氣,聚集吉瑞。

  圓明園西部的西山(包括香山)是太行山余脈,北部的軍都山是燕山山脈,均屬昆侖山系。兩山在北京昌平的南口(南口是兵家要地)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巽方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此地方正是太行山、軍都山交匯的“龍脈入首”位置,在清朝開國之前就已被選為營建宮苑的地方。

  在西山稍為偏北之處就是玉泉山。萬壽山也被稱為甕山,聳立在海澱西邊大約5裡(約2.5公裡)的地方,其優美的曲線猶如一個甕,並因而得名。這兩座山脈交錯就像男女結合般調和。這些都是風水堪輿學上所顯示的興隆象征。

  如果說圓明園的外圍是塊絕佳的風水寶地,那麼圓明園內部的風水更是好的一塌糊塗。雍正二年(1724年),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雍正帝意氣風發,打算擴建從前當王爺時的賜園——圓明園,於是把山東德平縣知縣張鐘子等人找來勘查圓明園風水。風水先生們檢視了圓明園的山川地貌,最後激動地向皇帝報告說:整個園子的地勢西北高而曲折婉轉,逐級向東南平緩過渡,龍脈的動向和水流向在風水上屬於上風上水的位置。在這裡建造皇家園林最合適不過了。雍正一心一意想當皇帝,為此吃了不少苦頭,不知這麼好的風水是否曾暗暗保佑過他?

  這次“相看”無疑很令雍正心動,因為此後圓明園便開始了大規模的擴建。按照風水師的說法,圓明園的整個布局被重新調整,園內山水皆以西北為首,東南為尾,九州四海俱包羅其中。

  最“吉祥”的園子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用石頭擺成八卦陣與強大的魏國叫陣,說這能抵上十萬精兵。這或許有點唬人,然而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同樣多次攻打魏國,無大勝卻並也無大敗,這對於弱小的蜀國來說已經算是很大的成績了,這不能不說和蜀軍采用八卦陣作戰毫無瓜葛。對蜀國至關重要的八卦陣相傳是諸葛亮按照五行生克原理和九宮八卦方位布成的作戰陣圖。如果諸葛亮創八卦陣的說法是真的,那麼九宮八卦陣實在幫了蜀國軍隊不少的忙。

  一千多年後,另一個更強大也更統一的大帝國也保持著對“九宮八卦”異樣的癡迷,他們建造了世界上最美的花園,花園中哪裡該建什麼,哪裡應該用作什麼用途都一一參照了“九宮八卦”風水說,以期建立一個最吉祥、最富貴的園子——圓明園。

  今天,當我們把圓明園盛時的布局圖與風水學上的“九宮八卦”宇宙圖式對照起來看時,便發現它們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不可思議的對應關系。

  風水學上有“正殿居中央”的說法,而園內“正大光明”景區、“勤政親賢”景區和“九州清宴”景區作為帝王處理朝政的地方,處於圓明園的核心區域,表示大清國在四海之內、天下之中,國泰民安、永世長傳的意思。園內有後湖約200米見方,以“九洲清宴”為中心,“九州清晏”和後湖基本在一條南北線上,這恰好又是圓明園主園的南北中軸線。環湖有九座小島,象征華夏九州,以眾多的小水態有機相連,九島如眾星捧月般拱衛著一個大的中心水面,象征團結和統一,從而诠釋了清帝“禹貢九州,天下一統”和鄒衍“大九州”的宇宙理念。西北“杏花春館”為整個景區最高點,喻為昆侖山。東岸“天然圖畫”一景,只因對岸“坦坦蕩蕩”的低平,可以觀賞到萬壽山和西山,才真正不虛此名。

  九宮八卦正北有坎卦。坎卦,象征重重艱險,只有胸懷堅定的信念,才能排除艱險,獲得亨通。因此這裡的景區“慈雲普護”的功能主要是供奉菩薩,祭神禮佛,象征信仰和信念。又因為觀音信仰能幫助人們樹立信心、度過難關,所以殿供觀音大士,其旁為道士廬。

  西北有乾卦,乾卦象征天,指天地萬物穩健的運轉。這裡的景區“萬方安和”的水心架構,形成“萬”字,即“卍”,它的梵文讀“室利踞蹉洛剎那”,意思是“吉祥海雲相”,也就是呈現在大海雲天之間的吉祥象征。因此,“萬方安和”以水面和建築描繪出天地萬物宛如雲歸大海,大海連天一般生生不息。“萬方安和”建築平面,是中國建築中僅見的一個特例。遺址中,仍可清楚看到用條石“架構”的“萬”字形房基。

  西方有兌卦,對應長春仙館北部的“茹古涵今”。兌卦象征喜悅和亨通暢達,利於堅守中正之道,它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悅相處,但和悅相處要以貞正為先決。因此這裡一直是皇帝與大臣們談古論今、吟詩作畫的地方,乾隆曾引用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不薄今人愛古人”來給這一景觀命名,而這正與兌卦的本義相符。

  東北為艮卦,有“碧桐書院”、“坐石臨流”、“西峰秀色”和“廓然大公”景區,特別是“西峰秀色”為東北方位的山峰,這一山峰與萬泉河水同入圓明園。

  “廓然大公”堆有大量的疊石,疊石上建有四方亭,這裡還有垂直的峭壁、迂回的山洞和茂盛的林木、環抱的山脈,這也就是祿馬貴人格局。祿馬貴人就是八卦方位中,以門為向而確定艮山有山、塔、亭等高層飾物。這對整個園區都有化煞作用。

  東南為巽卦,巽地乃文章之府,這裡的“縷月開雲”景區正是乾隆帝最喜歡作詩的地方。

  正南離卦區,是九紫之地,應建宮門,取向明出治之意。第一層大宮門系延年金星,玉石橋北二官門系六煞水星,大殿系貪狼吉星,以理事殿佐之,木火相生,這正是正南九紫之意。離卦在易經中的卦象是“向明而治”,政治清明、辦事公正。相應地,“正大光明”園南出入賢良門內為正衙。

  東方震卦:正東震方田疇稻畦,且東接大海,汪洋以潤之,以應青陽發生之氣。東方為木,代表青春與活力,有“天然畫圖”,乾隆小的時候常在這裡的玉蘭樹下玩耍,嘉慶帝小時候曾被賜居在此多年。

  西南坤卦:西南坤位房雖多,不宜高,以應土星,有“長春仙館”。又因此處為坤卦,天為父,地為母,所以每遇佳辰令節,長春仙館又為迎奉皇太後膳寢之所。

  風水觀念在這裡被執行的透徹淋漓,每一個景點都以風水的用語來表現興隆的象征。圓明園內不僅風水極好,在絕大多數外國使節眼裡也有一種驚人之美,然而偏偏有一個例外。

  1792年,英國使節馬嘠爾尼勳爵以慶祝乾隆壽辰為名前往圓明園觐見,秘書巴隆雖然居住在圓明園的時間比任何一個使節團的成員都來得長,但對他來說,圓明園的整個面貌看來就像“破碎的山丘和溪谷,分布於樹木和叢林的空地上”,眾多的水道、河流與大片水澤,“都顯得凌亂或未經修飾,斜坡也不像個斜坡,花費了大量的人工,用在如此不規則而又隨意的布置上,就是要呈現出自自然界的任意之手。”巴隆對圓明園幾乎沒什麼好感,但卻無意中透漏了圓明園風水的秘密:保持自然的野趣,追求建築和自然環境的“天人合一”,這也正是絕佳的風水與山水、建築的自然美完美結合才能達到的境界。

  風水的理想環境主要由山和水構成,尤以水為生氣之源。圓明園的入水口有九個,出水口有三個。水口是指風水地中水流之去處。其中,入水口在西北乾方即“天門”方位。出水口,設在東南巽方即“地戶”方位。按照風水學的理念,水主財,水來之處謂之天門,若不見源流謂之天門開;水去之處謂之地戶,若不見去處謂之地戶閉。天門開,象征財源不斷;地戶閉,象征財用不竭。入水口和出水口均為暗道,分別象征天門開和地戶閉。

  風水學中還追求“曲則貴吉”,對水流的要求是要“彎環繞抱”,因為河水彎曲的地方就是龍氣聚會的地方。總的來看,兩大水源之一玉泉山水系從圓明園西南方(丁來水)的藻園進入園內,因西高東低的地勢,水自然流遍圓明園大部分園林水面。一部分則供應圓明園宮牆外的“護牆河”。另一部分,北流至“月地雲居”南面,分出另一支流向東流入“萬方安和”湖面,形成圓明園的後湖景區。繼續北流的水則注入安佑宮附近的河湖。從藻園至安佑宮附近,地形南高北低;到了“濂溪樂處”、“柳浪聞莺”一帶,形成圓明園的又一湖景。隨著地形變為西北高而東南低,水流一律改為由西向東流向,經過十彎八曲,從西北(亥壬)方向歸於福海。繼而從福海再分出若干細流向南,流出東南巽(東南方)地。正好與古人的天下觀吻合。圓明三園通過水系,成為一個整體,其來龍去脈,條理井然。三園中的水體,變化多姿,使得圓明園因水而活,因水而富有靈氣,使山水景觀渾然一體。風水與景觀已融為一體。

  這座帝王宮苑的風水看起來好得無從吹毛求疵,即使最後遭遇到被焚毀的災難,也沒有人將它最終的命運歸咎於風水不好。不過,還是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根據一位清代學者的說法,在公元1839年,道光皇帝在圓明園的二宮門外拆掉一座拱形橋,以方便他觀看騎射。這位學者引用一個風水師的話說,一條河需要有一座橋就像瞄准目標的弓,在去掉這座橋後就象征失去目標的弓,成為軍事衰弱的不好征兆。巧合的是,次年(1840年)清庭就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慘敗,並由此一路敗將下去。風水師的預言,竟變成了事實。

  一座拆掉的橋都能讓人們聯想到戰爭的失利,古人對風水藝術可謂深信不疑。或許正是因了這風水,皇室貴胄們在這裡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享樂之秋。圓明園的締造者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無不在這裡享受過天下富貴之極的帝王生活,欣賞過人間美妙之極的優美景致。然而當1860年秋天的那場劫難來臨時,即便是被皇家笃信的風水藝術也愛莫能助。圓明園的最後一位締造者鹹豐皇帝成了這裡最後一位享樂的皇帝,那一年也成了他的最後一個享樂之秋。而即便是圓明園“九宮八卦”的宇宙格局也未能保佑他平安長壽,因為他倉皇逃到避暑山莊後便一病不起,次年遂殁於熱河。

  2日落圓明園:夕日的輝煌

  一座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園林,一座獨一無二的皇家禁地,一個帝國的興盛和衰亡。帝王的快樂和悲傷,皇家的痛苦和榮耀,民族的光輝和恥辱,都銘刻在這塊獨一無二的土地上。

  詩人的想象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再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鹭和孔雀……請您想象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宮殿,是神廟……這是一組詩歌一般美麗的語句,來自於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1861年11月25日,維克多·雨果給一個叫巴特勒的上尉寫了一封書信,信中描述了一個如夢如幻的仙境。這個仙境就是圓明園,地球上曾經存在過的最為奢華、最為巨大的皇家園囿。事實上,雨果既沒有到過中國,也沒有親眼目睹過圓明園。雨果是在閱讀了很少的關於圓明園的記載的基礎上,以一個詩人的想象力,在遙遠的法國,“創造”了一個圓明園。今天,凡是對圓明園的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必定閱讀過雨果的這封書信。雨果想象中的圓明園,比專家和學者的描述更為形象、更為動人,也更為“真實”。確實,雨果的描述真真切切地觸摸到了圓明園的“靈魂”。

  離宮的緣起

  公元1644年,一支游牧民族開始南下。鐵騎越過長城,直達北京。漢人統治的大明帝國隕落,朱氏家族營造了200多年的皇宮—“紫禁城”落入了滿人之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國,“大清”開始了。“大清”的締造者來自於白山黑水之間,今天中國東北方向的大草原。然而,紫禁城的新主人很快就感覺到,看上去雄偉壯麗的皇宮並不適合居住。巨大的宮殿由木頭建造,很容易著火,偌大的皇宮因此被一堵堵宮牆分隔成一個個封閉的空間。這些高聳的宮牆雖然有效地防止了火災的蔓延,也極大地影響了空氣的流通。北京的夏天酷熱干燥,皇宮更像一個火爐,習慣於北方寒冷生活的統治者很不舒服。從踏進紫禁城開始,牧人出身的皇帝就開始尋找涼爽宜人的地方。帝國初建,統治秩序還沒有完全恢復。整整40年後,在1684年,大清的第三代帝王——康熙,終於決定大規模興建離宮。在正式修建離宮之前,康熙曾經巡視江南。秀麗隽永的江南風光與北方廣袤的曠野有著天壤之別,小巧雅致的江南園林和紫禁城的高大封閉也完全不同。江南之行給康熙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命令一個叫葉陶的江南畫家負責離宮的設計。在北京的西北方向,距離紫禁城20多公裡,有一片開闊地區,依山傍水、清涼宜人,很有一些江南的味道。暢春園就修建在這塊“風水寶地”。葉陶不僅僅是著名的畫家,也是當時最負盛名的園林藝術家。離宮的修建持續了六年左右,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暢春園建成。皇帝終於可以擺脫紫禁城的燥熱與單調了。從此,康熙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暢春園,離宮也和紫禁城一道,成為大清帝國的權力中心。暢春園建成後,紫禁城就冷清多了。除了祭祀祖先和舉行慶典,每年只是在冬天,北京最冷的一段日子,康熙皇帝才會搬回紫禁城住上一個多月。歷史的機遇

1 [ 2 ]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