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屋後石碑
近年來,國家不斷增加對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而老百姓對文物保護的認識也在逐漸提高。在杜受田故居附近的濱北街道辦事處西街,文物持有住戶劉樂民卻遇到了一件煩心事。他持有的文物,就是“黃縣當鋪”舊址的房屋。
>>買來的房子
竟是“黃縣當鋪”
據劉樂民介紹,2001年,他在西街村民手中買了一個院落。青磚砌體、青瓦鋪頂、正房六間、四梁八柱。仔細查算,正房面積160多平方,整個院落面積達337平方。雖然房屋比較舊,但一家人住得還算舒心。
可就在2009年,劉樂民被濱城區文物管理所告知,其所住的房子具有文物價值,需要長久地保存下來。於是當年6月份,文物管理部門對劉樂民的房屋進行了掛牌,“黃縣當鋪”的石碑被立在了房後。同時,劉樂民被告知,房屋是文物,不能推倒重建。需要修葺的話也應該按照文物部門提供的標准進行,不可私自改變原狀。
事後,一家人了解到,“黃縣當鋪”為清代至民國年間建築。現存的4間北屋,2間東廂房中僅北屋為原來建築,其余皆為抗戰結束後在當鋪原址上修建的烈士祠。當鋪開辦最晚應在清末民初,為膠東黃縣田某所建。當時占地20多畝,房屋100余間設有16個門頭。後因種種原因於1930年停業,房子被用做縣屬建設科和民眾教育館。抗日戰爭中,曾為日本軍隊駐濱縣司令部。解放後,當鋪被改建為烈士祠和縣黨校。
>>梁傾屋塌
文物雨後成廢墟
自文物掛牌後,劉樂民曾多次向管理部門反映,房子出現漏雨。希望相關部門能及時提供修葺的標准及施工辦法,但其一直沒能得到完善的修理意見。今年8月3日晚大雨傾盆,不幸的事發生了。
因事外出的劉樂民一家人回到家中發現,正房的東側三間房的房頂倒塌。其余三間漏雨嚴重,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倒塌的房間恰好是我們的臥室。回來一看,睡覺的床被壓壞了,被褥等生活用品被浸毀了。當時要是睡在床上的話,後果真的不堪設想啊!”無奈之下劉樂民一家只好搬出了正房“避難”。
22日,記者在現場看到,正房最東側一間,房梁下塌,房頂的檩條、瓦片等砸落下來,凌亂地堆積在房內。牆體也出現了局部倒塌,磚塊散落得到處都是。而劉樂民就寢的次東間,被砸毀的床、桌子等器具還在原地,房頂北側出現了一個一米多寬的斷面。
>>管理部門
企圖撤銷文物保護?
8月4日,劉樂民將屋頂塌陷的事情告知了濱城區文物管理所。沒想到對方知情後,先是差人對現場進行了勘測,而後卻企圖將“黃縣當鋪”的碑牌取走,但被劉樂民一家制止。“他們想撤銷對房屋的文物保護。想立就立,想撤就撤,這算什麼事兒啊?要不是他們告訴我這是文物,我早就在原址上推到重建了。”
隨後經過協商,文物管理部門答應支付劉樂民2萬元,購買現存房屋剩余的磚瓦、木材等材料。並承諾幫助其重新協調一塊宅基地用以新房建設。“即便是支付了2萬元錢,他們還說是出於對我們的同情。早知道會出這樣的事情,還不如不來給我們的房子掛牌呢。如果那樣,就算我沒有經濟能力去翻蓋,但起碼可以及時修葺,不至於遇雨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