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浸潤著歷史滄桑的古建築群裡,青磚黑瓦的屋叢中,突兀地聳立起一幢幢紅磚建的新房……這一現象將在東山陸巷古村得到遏制。在太湖邊“寸土寸金”地塊專門規劃的古村保護搬遷安置區建設正式啟動,首期配套的社區服務中心已於昨天封頂。最早提出以老房換新房“出宅”申請的村民朱明華,昨天再次來到“新家”看現場:“新建村落不僅交通方便、環境好,而且物業、社區服務中心配套齊全,盼著早點住進去呢。”
有數據顯示,在經濟發達的蘇州古村落建築遺存不足30%。即便在保護較好的東山陸巷古村,從最早的70余幢古建築到現在所剩不足30處。記者獲悉古村許多上百年的老房子,無論是從采光還是套型,居住條件早已不能適應現代人生活。加上孩子成家立業,添丁後就更住不下,最經濟的辦法,就是拆掉老房子以後,在原地上蓋新樓。陸巷村對全村400戶人家進行的摸底調查發現,有著解決住房需求的目前就有25戶左右。“如果不加以控制,一下子再冒出來這麼多新建築,對古村落絕對是一大破壞。但是不解決村民基本生活需求,又何談支持保護呢?”
東山鎮陸巷村地處太湖之濱,是目前江南建築群體質量最高、數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2006年起,全省村莊建設整治工作從規劃確定保留的村莊中,選擇不同類型、具有代表性的200個村編制村莊建設規劃,其中省建設廳首批負責組織了其中24個村莊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東山鎮陸巷村即為其中之一。根據規劃,古村落保護的搬遷安置區位於古村落南部,占地約1萬平方米,總投資1000萬元,記者昨天看到,作為配套的社區服務中心已經完工,首期工程建成後因子女結婚或改善生活條件等急需新建或改建房屋的村民都會被集中安置,現代建築“蠶食”古村落的難題有望破解。
新村落建成後將是蘇州首個古村落保護示范村,強化旅游服務功能,村落空間設計、建築設計和環境景觀塑造著意形成特色,成為新的旅游景點。文物部門負責人介紹,在經濟發達的蘇州古建築遺存逐年減少,新房翻建對古村落的人為破壞一直是個大難題,陸巷村的作法為今後古村落保護提供了一條很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