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吻是什麼啊?它是干嗎用的?為什麼房子上要用它?
日期:2016/12/15 1:23:53   編輯:古建築結構鸱吻(音吃吻),古代建築屋脊正脊兩端的一種飾物。初作鸱尾之形,一說為蚩(一種海獸)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災。後來式樣改變,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稱“龍吻”。
相傳鸱吻是的兒子,所謂,鸱吻為其中之一。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鸱鳥,也就是鹞鷹,說虬尾是水精,噴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議置於房頂上以避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據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虬尾似鸱,用以噴浪則降雨”。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鸱吻,能避火災。“鸱”在古代指“鹪鹩”即[鸱鸺]是一種凶猛的大鳥。像這種吻獸在大雄寶殿房頂上共有十個。其中正脊兩端各有一個,垂脊四個,岔脊四個。所以有“九脊十龍”之說。意為每天有十條龍守宮殿。這些吻獸在建築上還有其他特殊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頂兩坡的交匯點,雨水從交匯點的縫隙容易滲入。吻獸在此起到嚴密封固瓦壟,使脊壟既穩固又不滲水。人們還會發現,鸱吻的背上插一劍。相傳,這把寶劍是許遜(公元239-374年,晉道士。字敬之,汝南人,家住南昌,學道於吳猛,後舉孝廉,曾為旌陽縣令,感晉室棼亂,棄官東歸,周游江湖,傳說東晉寧康二年在南昌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飛升。宋代封為“神功妙濟真君”,世稱許真君或旌陽)的劍。鸱吻背上插許遜的劍有兩個目的。一個是防鸱吻逃跑,取其永遠噴水鎮火的意思;另一傳說是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許遜這把扇形劍,這裡取避邪的用意。
清式殿堂建築,不論是庑殿頂還是歇山式建築的房脊之上,都把建築的功能與藝術造型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起到建築藝術中的完美和諧的統一,庑殿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最高型制。在等級森嚴的帝王時期,這種建築形式常用於宮殿、寺廟一類的皇家建築,是中軸線建築最常采用的形式,如午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