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坐落在梅城東山橋頭的東山書院外景。 周濤 攝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地方教育組織。由最初的民辦學館,逐步變為由朝廷賜敕額、書籍,並委派教官、調撥田畝和經費等半民半官性質。宋代以來,廣東梅州書院林立、文風鼎盛,東山書院、藍田書院、桂嶺書院等均見證著梅州“文化之鄉”的歷史地位。
記者23日從梅州市文廣局文物科了解到,為配合梅州市委市政府打造廣東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區,未來將對東山書院、桂嶺書院等具有歷史價值的人文遺跡進行挖掘整理,使其與梅州文化旅游相結合,增加其內涵,吸引更多游客到梅州,放慢腳步體驗客家的文化之旅。
據了解,中國書院制度自唐末興起以來已有千年之久,而梅州書院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年間。北宋梅州知州滕元發最先創立州學,開創官方培育人才的新局面。北宋重臣劉元城谪居梅州,在州城中創建了第一所書院——梅城書院(後世稱之為元城書院),招徒講學,創梅州辦書院之先河。“客家人‘耕讀傳家’的傳統,使得書院很快融入當時的梅州地區。”梅縣博物館館長朱迪光說。
元城書院落成後,嘉應州的書院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僅當時的梅縣就有9間書院。還聚集了當時的一大批深入鑽研文化的梅州士人,使當時的嘉應州人文荟萃,引起國內文人學士的關注。“為維持書院的可持續發展,嘉應州開始以學田、學林等經濟支撐書院的發展,並制定書院運行的規章制度,使得梅州的書院正規有序地運行。”朱迪光說。
東山書院是梅州現存較為古老的書院之一,由當時的知州王者輔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倡建,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歷史。東山書院為“三進二橫”的建築結構,其前有周溪水,後襲東山岌,鄰傍狀元橋,從東山書院培養出許多人才,如黃遵憲、蔡蒙吉、葉劍英等。
“梅州的書院始於宋,興盛於清。由書院演變到新式學堂,梅州的教育之風不減,官辦書院、民辦學堂共同運行,在當時就形成了‘十邑之內必有一校’的規模。”朱迪光說。
清末時期,由一位富商建立的大埔縣茶山村雲漢女子學堂,接納該村黃姓女子就讀,連嫁至該村並未識字的婦女也至此讀書。“在以男子為主流社會的舊中國,嘉應州人民已認識到文化對文明、傳統教育的莫大影響和作用。所以清末時期的嘉應州已在全國領先建立了各式新式學堂,以開明的態度,為男女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梅州‘文化之鄉’的地位。”朱迪光說。
從北宋重臣劉元城谪居梅州創建書院到清朝黃遵憲、葉璧華等創辦新式學堂,梅州的文化氣息愈發濃厚。如今一座座古跡斑斑的書院及新式學堂的遺跡,如知識淵博的老者向眾多學子、游人介紹著梅州深厚的文化內涵。
位於梅州城區的東山書院是家長和孩子節假日常去游覽的旅游景點之一,家長們希望孩子通過書院之行感受其中的文化氣息。“為了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我常會帶小孩到書院等文化氣息濃厚的旅游景點去游覽,這對小孩的學習、成長都有幫助。假如書院能以更多的小故事來串聯作為介紹的話,我想孩子應該會游覽得更有滋味。”正在參觀東山書院的張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