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之瑰寶木結構梁柱房子牆倒屋不塌
日期:2016/12/15 1:26:2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四梁八柱、榫卯結構、一麻五灰、雕梁畫棟。中國建築自古以土木為材,自成體系,幾千年來一脈相承,表現出頑強的“戀土”、“戀木”情結,形成了迥異於西方石構建築的顯著特色。從史前建築的穴居、巢居,一直到清代的大小木作,土木營構始終是中國建築的主旋律。地安門等一些古建築的復建工作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在鋼筋水泥的叢林已經覆蓋了城市的今天,很多人已經不太知道古時的老房子怎麼蓋。這一點,從自古流傳的成語“大興土木”中就可見一斑。而在幾千年的營造實踐中,中國人更是把土木在建築中的運用達到了極致。古建專家、北京市文物古建公司副經理徐雄鷹告訴筆者,在北京中軸線申遺過程中,不但要解決地安門復建問題,中軸沿線高大宏偉的皇家宮殿、青磚灰瓦的四合院也將進行集體整修。而一切復建、修繕工作都將使用老料老工,一如數百年前那些能工巧匠使用的工藝一般。那麼,像地安門這樣的中國古代建築到底是怎麼修建起來的?它使用的方法和現代古建築工藝有什麼不同?“最大的區別在於用料和承重方式。”徐雄鷹說,“中國傳統古建築材料以木、土為主料,承重依靠木梁,而現代建築以水泥砂漿為主,鋼筋混凝土成為承重主力。”
在古代建造房屋前要“打槽”,類似現代建築打地基的意思,槽底要按照三比七的比例鋪墊灰和土。之後在墊層上面砌水平的基礎牆,梁柱的基礎也在這一步完成。建築者要按照房屋的大小和造型,在基礎牆上預留出位置,安裝柱頂石,作為今後柱子的“地基”。因為古代建築的承重為木材,木材本身高度有限,如果要蓋很高的宮殿,需要將木頭一節節地墩接在一起,相對抗震性要差,所以建築高度受到一定限制。但木梁挑大梁,卻造就了“牆倒屋不塌”的神話。四梁八柱房子牆倒屋不塌與現代建築相比,傳統古代建築中“高個兒”罕見,即使是身材最魁梧的故宮太和殿,連上基座,也不過30余米,僅相當於10層樓左右的高度。,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為建築物帶來活潑和生趣。就該上梁上柱了。老百姓有句俗語“四梁八柱”,道破了柱和梁的數量關系。因為古代多數建築都是采用三開間的格局,開間較大,中間兩道梁,加上前梁、後梁合計是四根梁,取意代表四面,每根梁的兩端各有一根柱子,起到支撐的作用,共計八根,代表八方。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而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琉璃瓦構件,即屋檐下“重巒疊嶂”的斗拱。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中國古建築在主要木質結構上都采用榫卯結構,不用釘子,技術高超,結構也很復雜。比如古代蓋房子一般是“梁穿柱”,所以大梁盡量選干燥木料。古代房屋也講究內外裝修,越是上等級的建築越是如此,越是重要的地方裝修起來耗時越長,但“磨洋工”也是有原因的。而柱子則盡量選含一定水分的,這樣建成以後,大梁的收縮不會太大,柱子的收縮則相對大,更有力地套牢大梁,有利於建築的穩固。
據介紹,當年古代工匠制作青磚時,要選“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泥土,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後浸水泡開,讓數只牛反復踩踏煉泥,以去除泥團中的氣泡,最終煉成稠密的泥團。再經過反復摔打後,將泥團裝入模具,平板蓋面,兩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實為止。然後陰干磚坯,要陰干7個月以上,才能入窯燒制。燒制時,先用糠草熏一個月,去其潮氣,接著劈柴燒一個月,再用整柴燒一個月,最後用松枝燒40天,才能出窯。出窯後還要經過嚴格檢查,如果一批金磚中,有6塊達不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程度,這一批金磚都算廢品,要重新燒制。如此算來,從普通泥土到金磚的進化需要長達兩年的時間。這還不算鋪裝的時間。據考古發掘,約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構築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今年初,文物專家在北京延慶,發現了半洞穴式的“夏宮”,在這處夏朝某部落用於避暑的宮殿裡,專家找到了房屋的梁柱位置。“宮殿布置在城內,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構架已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屋頂已開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構架上飾用彩繪。這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築已經具備了雛形。修繕恭王府,青瓦彩畫原汁原味。有“半部清朝史”之稱的恭王府,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北京保存比較完整的王府建築。2008年,恭王府府邸修繕工程全面竣工並對外開放,其中,修繕後亮相的彩畫藝術引人贊歎。“雕梁畫棟”是中國古建築的傳統裝飾做法,不同彩畫類型反映出的建築等級,甚至比木結構形式體現出的等級制度要更鮮明、更細致、更准確。古建彩畫除具有裝飾性外,還可對建築木構件起到防腐和防蟲作用。當時承接恭王府修繕工程的是北京首華公司,他們發現,府邸的內檐留下了和珅、公主、恭王等不同時期非常精美的彩畫,彩畫涉及的種類、色彩、構圖、題材等均十分豐富,尤其是和珅和公主時期的彩畫,不僅工匠甚至連專家都從未見過。
根據史料記載,地安門為磚木結構之宮門式建築,面闊七間,正中設朱紅大門三門,左右各兩梢間為值房。彩畫的工序很多,起譜子、落墨、瀝粉、設色、貼金等,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要形似,更要力爭神似。為保證高水平、高質量,國內頂級彩畫專家和工匠被請來為府邸工程把關。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诏修北京宮殿及城垣,大興土木。雖然沿用元大都舊址,但稍向南移,並拓展了舊皇城南、北、東三面,呈不規則的方形,四向開門。正南面是承天門。起初只是一座黃瓦飛檐樓式五座木牌坊,明成化元年擴大為九開間的巨大城門樓式建築。專家介紹,與正陽門、永定門等城門樓相比,這個門體量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