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灤縣以古城建設為名大搞房地產開發 被拆遷的居民流離失所

灤縣以古城建設為名大搞房地產開發 被拆遷的居民流離失所

日期:2016/12/13 21:11:22      編輯:古建築紀錄



 

    編者按:近一段時間,我們連續接到一些反映灤縣灤州古城在開發建設中的問題,以發展灤州古城為名,野蠻暴力拆遷,大量征用土地大搞房地產開發,以新農村建設為名搞別墅開發。至今以新農村建設為名被拆遷的原居民安置房還沒有著落,拆遷的居民流離失所,而以灤州古城建設為名開發的房地產卻一批一批地賣個不停。灤縣地方政府為了撈取政績,犧牲老百姓的利益,人工打造“千年古城,國家5A級景區”。
    灤州古城對面高層建築樓歪歪的基本情況
    據灤州古城附近村民舉報,在位於灤州古城對面的高層建築。屬於灤縣政府為附近村民以新農村建設的居民樓。然而讓村民痛心的是,在村民翹首以盼的高層已經竣工後,卻從內部透漏出消息。說已經竣工的高層由於流沙的原因,已經有4棟高層不同程度的下沉,轉眼之間高層變成了樓歪歪。據當地村民講,這4棟樓經當地政府主要領導批示,要爆破掉,雖然只是坊間傳言,但這幾棟樓現在也沒有人入住,也沒有再建設,與對面熱火朝天的所謂灤州古城建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附近村民則擔憂的是,灤縣當地政府部門一邊野蠻強拆繼續,一邊卻安置不了拆遷戶。有的拆遷戶近3年了也沒有得到合理的安置,灤縣當地政府為了政績。為了開發古城,不知犧牲了多少當地老百姓的合法權益。
    灤縣政府帶頭野蠻暴力強拆 村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家住河北灤縣灤州古城福君廟的馮淑英怎麼也沒有想到:6月2日一大早,她去地裡干活,回來後卻發現,自己居住多年的房屋被灤縣古城辦事處的領導朱桂豐、安興帶領公安及社會閒散人員200多人進行了野蠻暴力強拆,使自己無家可歸,欲哭無淚。    
    在今年3月份,馮淑英家收到了灤縣人民政府下發的房屋征收補償決定,上面說是按照《灤州古城(二期)房屋征收補償安置方案》的補償原則,對馮淑英的241.5m2的房屋給予135925元的補償,並規定在收到補償決定之日起15日內搬遷,並附一份由唐山弘正房地產評估有限公司的地上附著物評估明細表,國家征用土地房屋進行拆遷,馮淑英並非不支持,可讓馮淑英糾結的是:這並不是國家征用,而是灤縣古城開發商征用進行房產開發,更不能讓馮淑英接受的是:政府並沒有征求自己的意見就單方面委托評估公司,而評估公司在評估時並未向自己出示任何證件,也未讓自己在評估詳單上簽字認可。實際上,自己的房屋評估多少,怎麼評估,自己說了不算,已經讓政府給被評估了,而馮淑英過後收到的,並不是評估報告,而是一紙地上附著物評估明細表,而灤縣人民政府僅憑這一紙評估明細表,就給馮淑英下發了房屋征收補償決定書,並規定限期拆除。    
    馮淑英對此明細表不服,多次找古城辦及縣政府要求對此公開、公平、公正,而灤縣古城辦及縣政府對此卻采取回避態度,馮淑英等人對此進行了上訪,卻遭到了灤縣古城辦及古城派出所的野蠻執法,他們將馮淑英等人從去往北京的路上攔截後押回灤縣,限制其人身自己,並對上訪村民進行了毆打。    
    6月4日,馮淑英去地裡干活,干活時,有人電話告訴她:有近200人由古城辦領導來朱桂峰、安興二人帶隊,帶著鏟車去她家要對她家進行強拆。    
    當馮淑英趕回家裡時,看到自己的房屋已經被鏟車鏟倒了,除了行李被強拆的人員扔出來外,其余的生活生產資料均被埋在了廢墟中,馮淑英拿著手機拍照,手機被現場的民警搶走,馮淑英與古城辦負責人朱桂豐等人理論,朱桂豐則告訴馮淑英:你的房屋政府就給你強拆了,你就告去吧!告到哪裡我們都不怕!    
    國務院曾就地方政府利用高壓手段野蠻拆遷的行為曾下發過緊急通知,通知要求:各地政府不得在拆遷過程中停水停電,必須要當事人簽完協議後才能進行拆除,很顯然灤縣人民政府是在頂風作案,尤其是灤縣古城辦事處,做為政府職能部門,理應做好拆遷戶的工作,而不是帶頭野蠻暴力強拆,更不應該對這一行為有持無恐,對拆遷戶聲稱:就給強拆了,你去哪裡告去都可以,這顯然是激化矛盾,十八大在即,地方政府做好群眾的維穩工作是大事,而在灤縣,卻對這一政治任務於不顧,仍在激化矛盾,這實在讓人憤慨,同時就此野蠻暴力強拆的行為也讓人們翅目以待,如今,馮淑英一家流離失所,過起了瓢泊的生活。同時馮淑英為了討個說法,與其他村民目前來到了北京,冒險進行了上訪維權。
    灤州古城是新農村建設 還是房地產開發    
    記者從百度上輸入灤州古城,其新聞的詞條並不多,除了宣傳的新聞外,其事實新聞並不多。記者從網上看到:灤州古城,位於河北省灤縣老城境內,占地2000畝,總投資52億,國家5A級景區,明清時期北方建築風格,是北方漢文化的載體,集旅游、文化、商業、居住於一體的國內一流旅游勝地。其歷史是古稱灤州,有中國人設計的第一座鐵路大橋,震驚國外的辛亥灤州起義,張學良東北易幟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典故有夷齊讓國、老馬識途,楊三姐告狀,仁義胡同,其規劃設計整體建築以盛清(康、乾)的建築風格為基調,其共展現北方古鎮的地域特色,以古為體,以今為用,以史為據,以人為本,特色鮮明的規劃理念,全力打造這一旅游勝地。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所謂的灤州古城,除了幾排仿古四合院外,的確沒有別的什麼可供記者和人們所欣賞的,據當地人介紹,灤州古城是當地政府將原有的居民以新農村建設為名將房屋進行了拆遷,有的居民至今仍未得到安置,而當地政府為了突出政績,並不是先安置拆遷戶,而是聯系外地房地產商在此搞起了開發,由政府出面以灤州古城為名進行大肆宣傳,其所謂的古城,並不古,要說古,只有楊三姐告狀時的縣衙大門算是古了些。     
    灤縣當地政府部門為了招攬游客,竟然在宣傳灤州古城時誇大了宣傳,介紹灤州古城為千年古縣,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游城市和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旅游區”等等,這些所謂的稱號不知當地政府是怎麼得來的,難怪外地游客來了以後看到灤州古城就是幾排仿古四合院後發出感歎,以後再也不會來這裡了。    
    現如今,以前居住在這裡的居民安置房仍沒有著落,搬遷的居民們為了維權四處奔走。而古城開發的房子卻一批一批的賣個不停,灤縣政府部門為了撈取政績,不惜犧牲老百姓的合法利益,而灤州古城現在只有幾排仿古四合院。有的建成投入使用,有的仍在待建,該處是否真的能如當地政府所宣傳的那樣,成為國家5A景區,人們將拭目以待。    
    灤州古城是文化積澱的還原 還是蠻夷之地經濟利益的博弈
    向往古樸、崇尚自然復古的生活狀態存在於現代人的心底,古鎮古韻更是生活中童話般的魅力神韻傳說,能讓人在第一眼相見就倍感親切。當你雙腳踏進河北灤縣灤州古鎮時,幻想著的景物印在心底最柔軟的呼喚頃刻間化為失落,根本找不到舊夢相識感覺。
   當記者流連探訪灤縣古城足跡時,一連串尖銳的糾結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露出端倪,疑慮中讓記者對古城的開發產生了質疑。據反映,幾年前,灤縣縣委以新農村建設為由搞起了別墅開發,城內的居民在動員中懷揣夢想,懷揣希冀被迫無奈搬出賴以生存的家園,至今沒有得到及時安置,而是仍舊過著流離失所,漂蕩不定的生活。這樣的老城規劃開發建立在勞民傷財的基礎上是否有實際意義,是否讓人產生連帶反映,而重建的這座歷史城鎮如何脫離“規劃”本身行為是存在的問題所在。
    灤縣灤州古城號稱三千年的歷史古城又有什麼論證?所謂專家學者的憑空推理能否經得住歷史真實的還原的論證,一個古城的發展靠的不是宣揚和打造,而是要靠其歷史文化的根源和地方生息還原到本源中去,我們不反對灤縣的古城開發,也願意通過媒介支持灤縣的經濟發展,瓶頸問題就是灤縣古城的後續發展讓人產生連帶質疑。想打造國家五A級旅游景區出發點是正確的,問題的關鍵是依托在哪裡?就是那幾棟名不見經傳的仿古別墅,記者認為是否欠缺宣揚的分量。灤縣縣委就推出旅游城市曾約國家知名作家來灤縣古城考察作秀,結果讓這些名作家敗筆而歸。在一名作家的文章中曾這樣記載:一位女性的書記把我們約到灤縣,讓我們執筆考古,我們向這位書記討要相關資料,始終沒有得到這位書記的正面回應,書寫歷史靠的是真實還原,沒有依據論證我們怎樣撰寫古城風韻,真的很失望。從這位作家的口中記者品味出這位作家無奈之余對灤縣古城的復古還原也產生了質疑。
    資料顯示,縣委書記盧宏秋在7月23號開發古城的會議上曾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認識灤州古城開發建設的重要意義。加快灤州古城開發建設就是加快灤縣發展,隨著灤州古城開發建設良好的開局和明顯成效的顯現,灤州古城開發建設已進入關鍵時期,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要有探索的精神、敢擔風險的精神和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想讓歷史輪回再現,靠的不是探索和敢擔風險的精神,它不是陽春白雪裡在象牙塔中被“鍛造”越來越抽象、越來越審美、越來越超常的卻毫無诠釋能力的東西,也不只是還原文化本質簡單的一面。一言以蔽之,歷史文化是用來尊重歷史的縮寫的而不是拿來宣揚的,記者認為,灤縣古城既沒有歷史的古韻之聲,也沒有展示到人文的真正體現。充其量是打著還原歷史的旗號做經濟博弈的較量而已。
    記者將就灤州古城在野蠻強拆,規劃、設計等方面發現的系列問題將報請國家相關部門予以重視,同時將對此做進一步的深度報道。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王長民 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