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蔚縣暖泉古鎮 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

蔚縣暖泉古鎮 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

日期:2016/12/13 18:54:13      編輯:古建築紀錄

    蔚縣暖泉古鎮位於河北張家口蔚縣境內西部,向西3公裡即是河北與山西的省界線,鎮域面積57.3平方公裡。有史料記載,古鎮在堯、舜時期屬冀州,商周時屬代國,戰國時期為趙、秦等國角逐之地。秦、漢、三國、兩晉時,均屬代郡,暖泉屬平舒縣治,鎮西現存高大的封土漢墓群,便埋葬著當年的官僚顯宦。唐宋時期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爭奪之地。元朝建鎮,明清時發展為“三堡、六巷、十八莊”,從此蔚縣暖泉古鎮成為蔚縣西部的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

    暖泉鎮位於河北蔚縣境內西部被譽為“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的西古堡是蔚縣乃至河北省的典型古堡,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集“古城堡、古寺廟、古戲樓、古民居”四大文化景觀於一體,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民俗研究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西古堡、中小堡、北官堡,與現保存較為完好的老君觀、涼亭書院、明洪武32年的華嚴寺以及鎮域內的壺流河水庫等諸多景點,構成了蔚縣城西一日游的基本格局。
 

古鎮入口
古鎮入口
        暖泉原汁原味的明清文化吸引來姜文、陳強、劉蓓、何冰等影視名人,先後有《鬼子來了》、《不覺流水年長》、《敵後武工隊》、《母親是條河》等10多部電影、電視劇來此取景拍攝。全國政協常委、民俗專家馮骥才先生,國家文物局單霁翔局長及省市文物主管領導和專家曾多次來暖泉,對古鎮的文物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

    郭家大院是董汝翠的岳父郭老員外原來的住所,它並沒有多少精細雕刻,而且用木方面比較粗大結實,柱子大部分是用原木,是典型的明代建築。在蒼竹軒建成之後郭氏夫婦遷入新居,怡養天年,郭家大院就成了董家的管家院。現在是暖泉鎮農耕歷史文化展覽館,布展分為五個部分。有生活區,農耕文化區,春耕區、夏耘冬藏區,秋收區。通過展示農民們所使用的生產工具來表現勞動人民的辛勞與偉大。

    蒼竹軒是董汝翠為表孝心,給郭老員外建的一所精美的二進院落,它是典型的明清建築,據今有三百多年歷史。“蒼竹軒”古院的磚雕木刻不僅做工精美,而且寓意深刻,發人深思,耐人尋味,很有觀賞和研究價值。現在,蒼竹軒古院是暖泉鎮歷史文化展覽館,布展分為三部分:一是暖泉古鎮的歷史變遷,二是暖泉古堡的歷史變遷,三是重現古時大戶人家典型的家居環境。
 

蒼竹軒
蒼竹軒
        古堡集古城堡與古戲樓、寺院、宅院於一體古堡甕城形制結構別具一格,古式宅院,呈明清民居建築風格。村內現存的古民居院落約180座。高大的門樓、精美的磚、木雕花彩繪,九連環,四進四出的四合院無不在述說著當年的繁榮。這些民居大多為磚木結構,青條基石,白灰砌青磚牆,房頂起脊,安制吻獸、覆青板瓦。當地民風淳樸,周圍環境優美、站在堡門樓舉目觀望,四周水田纏繞,郁郁蔥蔥、村裡青磚灰瓦,極盡“小屋平頭墟裡落,炊煙起處是人間”之古樸美、整座西古堡村,每條街巷每片民居,雖歷經百年風雨飄泊,風采依舊。

    古鎮內村、堡、街、巷格局至今保留完好,甕城、堡門樓、堡牆、堡壕、戲樓、牌樓、宅院保存完整,亭、台、樓、閣等古老建築比比皆是,華嚴寺、地藏寺等寺廟遍及全鎮。
 

地藏寺
地藏寺
        多個院落相互貫通,房屋之間有回廊相連,前出廊後抱廈,冬暖夏涼,遮風避雨,舒適方便。古老民居布局合理,用材考究,青磚灰瓦,木制格窗,油飾彩繪,青條基石,歇山起脊大屋頂,宅院雄闊高大,磚、木、石雕琳琅滿目,尤其是雕刻精美的古院門樓鱗次栉比。在經歷了上百年風雨之後,雖顯斑駁,但處處透著歷史的淳厚與滄桑,無不在默默地講述著此地曾經的繁華與富庶。

    地藏寺為上下兩層,天井式建築,下層建有東西同等的12個全磚券窯洞,窯洞外觀為仿雲崗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型,內部設有陰曹地府十八層地獄。上層建造均為高台建築,有地藏殿,閻君殿,鬼王殿,觀音殿,三義廟,馬神及禅房,碑亭等。這些建築布局嚴謹巧妙,磚雕木刻工藝精湛,塑像壁畫栩栩如生,出廊抱廈,曲徑通幽。在占地面積不大的空間營造了一景連一景,一幕接一幕的神奇景觀,足見古人之聰明才智,因殿堂甚多,故又名為“多聖祠”。
 

王敏書院
王敏書院  

    王敏書院又稱暖泉書院,始建於元代,是京西建立最早、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代書院。暖泉書院是元代工部尚書王敏的家塾。它是暖泉古老文化的標志和象征,體現了暖泉獨特的水鄉風韻、園林特色。書院正中五間房為涼亭。亭南下有一八角形古井,“俗稱八角井”。涼亭東是一座魁星樓,第一層為磚結構樓身,第二層四周廊環繞,置木樓梯到三層,第三層塑魁星神像一尊,名為“魁星點斗”。書院因其尊書崇育,歷來為世人仰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