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杭城老房子特別行動――金钗巷29號、34號
日期:2016/12/15 1:16: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金钗巷29號
金钗巷29號,戶主說這裡曾是清代的杭州府衙門
對於金钗袋巷29號,《杭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上有這麼一段描述:上城區近代建築,屬於清至民國類別的老房子,後院破壞嚴重,有許多搭建物。門窗雕花精細。三開間兩進,後花園被杭五中占去部分。
記者近日叩響這個門牌號的大門,木門沉重地咿呀了一聲,房主馮錦鑫老人出來了,當他得知記者一行的來意時,愉快地接受了采訪,把記者迎進了屋內。
這是一棟兩層重檐磚木結構的典型傳統南方民居建築。三開間兩進,關起院門,自成院落,十分幽靜。房子以木結構為主,拂去木板上的浮灰,依稀可見雕刻精美的花紋和一些寓意吉祥的圖像,原始保留了原來屋主對自己家庭最美好的祝福。
馮錦鑫老人興奮地向記者敘述起這老房子的歷史:這房子的原址是杭州府台衙門所在地,第一次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的時候被炮火所毀,後來這塊地被私人購買,重建為私宅,1946年馮錦鑫老人的祖父購進此宅,當時馮錦鑫還只有三歲,被大人抱著進了這個房子,一住就是近六十年。守著這風雨飄搖的老房子過日子,見證著這老房子的歷史。
據馮錦鑫介紹,他們家以前是經營香的商賈之家,制作銷售各種佛香和蚊香,在河坊街63號那裡經營著一家店,生意頗為紅火。由於商人常常要外出,非常擔憂盜賊乘虛而入,所以居住的房子一般門窗略為狹小,光線也不是很足,家中光線多來自天井。頭頂上的藍天白雲通過天井借進家門,有聚財的寓意。而天井的特點就是四方內聚,下雨時,雨水流入天井,所謂四水歸堂,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從馮錦鑫的侃侃而談中,不難明白這處住宅凝聚著其先人的生活智慧和良好願望,也附加著馮錦鑫對它的深厚依戀。
只是由於歲月的侵蝕加上缺乏必要保養和修繕,蛀的蛀了,霉的霉了,柱腳散發著腐朽味,木地板有好幾處洞眼,木牆歪歪斜斜布滿了蜘蛛網和灰塵。
馮錦鑫說台風一來,家裡就會像地震似的聲音很大,很多東西都在動。如果有大雨,家裡也會一塌糊塗,到處漏水。由於房子年代久遠,所以小修小補已經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常常補了東面漏西面。
老房子還有一個很大的隱患就是火災,“全部是木頭,老房子一般都是連著一片的,一戶燒著了,全部都得遭殃。”馮錦鑫指著拉得零零亂亂的電線不無擔憂地對記者說。
順著馮錦鑫所指的方向,記者發現二樓的裝飾木板隱隱約約有些東西閃著白光,於是就問馮錦鑫那是什麼東西。馮錦鑫解釋說,以前這房子的木板上貼滿了雕刻成薄片的河蚌殼,非常漂亮,現在已經掉得差不多了。“太可惜了,我們很無奈啊,單靠我們自己的力量無法擔負起保護老房子的重任。”
除了老化的問題之外,還有不少人打起了老房子的主意。“前幾天有人問我能不能把家裡破破爛爛的這幾扇木門拆下來賣給他們,出價很高,但被我拒絕了。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在我這一代無法好好加以保護已經是‘罪孽深重’了,如果再把它變賣的話,這罪名就更大了。”
我們的談話吸引了左鄰右捨,大家紛紛圍過來參與討論。其中一位吳奶奶,她和馮錦鑫是老鄰居了,原來是這兒的老居委會主任,今年已經是八十多歲了。聽說我們是來關注老房子的,她顯得非常高興,熱情地領著我們去她家參觀。
吳奶奶家住在金钗袋巷34號,大門的門檻很高很寬,“你看看這扇大門就知道了,這是以前大戶人家才能住的,大門還包著鐵皮,釘著鐵釘,漆著紅漆的,門上有吊環,非常氣派。”吳奶奶說。
進入院子後發現,這是和金钗袋巷29號差不多結構的老房子,也是門窗雕花精細、兩層重檐磚木建築,只是保存情況比較好一些。回廊、樓梯都比較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有一次,女兒來看我,穿著高跟鞋,一腳下去,地板被踩了個洞。”由於年代久遠,木地板變得很脆,但是許多破損處都已經被精心地補上。
老房子潮氣太重,白牆紙剛貼上不久,很快,一個個霉點又冒出來了,吳奶奶戲稱它們為“梅花”,只好在“梅花”較為集中的地方掛上掛歷作為掩飾。她領著我們東看看西看看,高興得像個小孩似的,還鄭重其事地把她珍藏了很多年的一面老鏡子拿給我們看,說有很多人想買這面鏡子,她一概沒有答應,她希望能找到一個好去處把它捐獻出去,讓這些“老古董”發揮更大的作用。
“像這樣的老房子是越來越少了,真的應該好好把它們保護起來,這樣還可以讓後人看看以前的杭州人是怎樣生活和居住的。”在送記者出門的時候,她喃喃地說著,然後就倚在紅漆大門上看著我們久久不願回去,渾濁的老眼充滿了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