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遺存 重放異彩
日期:2016/12/14 19:21:15   編輯:古建築紀錄江南水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江南水,滋潤著萬物,哺育著生靈,是江南人的生命之源和文化之源。一座座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小鎮,一個個巧奪天工的古典園林,一座座古建築遺存猶如一顆顆璀璨奪目的珍珠,鑲嵌在廣袤的吳中大地上。它們是一代又一代江南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是博大精深的吳文化寶庫中的熠熠生輝的瑰醚寶。
一、《珍珠塔》的故事與陳御使府第
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吳江市同裡鎮的陳御史府第,就可以看做是一顆蒙塵的珍珠,它與蘇州地區眾多控保古建築一樣,也飽經歲月的滄桑,遭受到歷史的厄運。修復,前,這裡淪為廢棄的廠房、糧庫和廢園滿目荒涼。僅存一些破壁殘垣,斷牆爛瓦和搖搖欲墜的破房舊樓。但是,那個根據明朝萬歷年間南京監察御史陳王道嫁女贈送珍珠塔的史實演繹出來的《珍珠塔》的故事,自蘇州評彈開始,通過戲曲、電影、電視等媒體的廣泛傳播,在江南一帶已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其影響已擴大到全國各地及世界華人聚居地。《珍珠塔》所描寫的愛情故事,已成為中國傳統愛情故事的經典名作,今天的人們實在很難想象:這些漸將湮滅的古建築正是涵蘊著這樣深厚的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命脈只能延伸,不能斷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吳文化在現代必須推陳出新,使其重新煥發勃勃的生機,有機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中。這是時代的呼喚和歷史的托付,是有責任心的現代人必須肩負起的重大職責。為了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優秀的吳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實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實施文化產業化戰略,2000年8月蘇州市凱達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現蘇州明鑫科技集團公司)與同裡鎮人民政府下屬的同裡鎮旅游發展總公司就聯袂搶救與開發同裡珍珠塔景園達成了共識。這次合作開發,是以“繼承傳統技藝,精益求精,保護性搶救修復古典建築,再創吳文化輝煌”理念為指導,通過多方努力,修復後的“陳御史府第”終於2003年4月同裡旅游節期間以“珍珠塔景園”的名義對游客開放,成為一個令人感到欣慰的搶救歷史文化遺物的具體例證,也給如何搶救利用控保古建築帶來啟示。
二、古建修建注重文化與社會價值並重原則
從文化價值來說,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靈魂,越是民族性的也越是世界性的。今天的文化也就是明天的經濟。經濟現代化與文化現代化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現代化都不能建立在虛無的基礎上,都必須建立在一個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的基礎上。重視文化,培育高品位的文化,在綜合實力中重現全面地提升文化力,文化力就會轉化為經濟力和競爭力。《珍珠塔》的故事就發生在同裡,如今,尚遺存有陳御史府的房廳和陳翠娥繡樓、祠堂等建築遺存。修復這些歷史建築遺存就可以讓這些歷史文化價值得以留存,讓傳統的吳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繼續發揮作用從而共同發展,進一步提高同裡古鎮的文化品位,增強其在旅游經濟中的文化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旅游文化的形式,《珍珠塔》故事所闡發的中國傳統倫理精神,可以在游客們輕松的欣賞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被接受,也讓歷史遺留的古建築得保存,成為留傳後人的一份精神和物質的財富。
從社會價值來說,通過擴大公共投資有效地拉動需求,就能為經濟增長、提供就業、維護社會穩定作貢獻。修復珍珠塔景園是將文化和旅游及經濟緊密地結合起來,促使兩者的滲透和交互影響,達到以文興旅、、以旅促文的目的。而旅游與文化的結合,必將極大地豐富旅游者的旅游內容,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培養其審美情操。修復珍珠塔景園,使吳文化得到發揚光大,在增強同裡鎮文化競爭力的同時,又會影響和推動周邊地區乃至全國在旅游經濟中重視民族文化傳統繼承,引發一輪開發和拯救歷史文化遺產的熱階,並讓人們從中得到啟發。
三、慎重缜密的規劃與設計
珍珠塔的故事,是一個給人以無限美好聯想的情景,但是在修復前,整個陳御史府已淪為廢棄的廠房,祠堂已經成為糧庫,遭到嚴重破壞,只留下書樓和房廳也已改作廠房倉庫,堆放雜物,陳家後花園已夷為平地;那座高大的“清朝侍御”的牌坊已毀於文革,不復存在。破落敗壞的歷史遺構猶如一串美麗的珍珠撒落在地令人可惜。要將散落蒙塵珍珠重新串聯起來,拭去灰塵,恢復原有的豐采,就首先應該有一個科學的既還歷史本來面貌,又符合現代旅游者審美需要的設計理念和規劃。
為此2001年3月,由吳江市建設委員會特意召開了珍珠塔景園規劃論證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江蘇省太湖風景區建設委員會、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院、蘇州市吳江市的園林、規劃、文化等主管部門、同裡鎮人民政府、蘇州市凱達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經過反復討論,大家形成了這樣的共識:珍珠塔景點應該成為符合“珍珠塔”歷史文化傳說的,及其原有風貌同時能夠滿足現代旅游者尋古探幽以及休閒娛樂的多方面需求的,以歷史人文題材為主的風景旅游區域。成為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繼承與發展一個成果。
具體要求上要做到,景點區內祠堂的位置不變,陳宅舊址與風貌不變,並在據史料記載的實據下與現存古建築有機地結合起來。陳宅後花園,要求既要吸取“珍珠塔”故事對園林的描述,同時又要吸取蘇州園林藝術的精華形成園林藝術價值高可游性強、可與“珍珠塔”傳說轶聞相關聯的特點。從而形成陳家舊宅、陳家祠堂、陳家後花園、陳家牌樓為主的珍珠塔景園,成為同裡主要的歷史人文旅游景點。
同時確定珍珠塔景園的規劃應該遵循著以下幾條基本的設計原則:
其一,繼承和發揚歷史人文景點原貌修復與旅游區多功能休閒再造相結合的原則。珍珠塔景園修復以《珍珠塔》中傳說以及現存的歷史文物建築和歷史資料為依據。因此在“陳家舊宅”、“祠堂”、“陳家後花園”、“陳家牌樓”等景點上堅持以修繕、修復為主。基本恢復及營造原本的歷史風貌,真實反映歷史風貌而形成強烈的歷史人文感染力。祠堂以修繕為主,陳家住宅基本按照地方志資料中抗戰前實測圖進行修復。而陳家後花園則根據《珍珠塔》的傳說仿造成蘇州傳統經典園林,形成一個集祠堂、住宅、後花園的歷史經典官宦人家結構。
其二,傳統旅游線路與現代旅游要求相結合的原則。游覽路線為傳統的線形路線。從同裡民間小巷曲折進入寬敞的入口巷門集散廣場,形成先抑後揚的空間藝術效果。通過引導進入“陳御史府”,通過王進府內廳堂,再由曲廊進入精致幽靜的“陳家後花園”、“古戲台”、最後到“船舫”,然後上船進內河到市鎮碼頭上岸。形成一條有開始到過渡,進入高潮,然後過渡最後結尾的景觀空間序列多變而又符合古人居住格局的有序浏覽路線。以滿足現代游客觀景、仿古、參與的要求。
其三,再組、強化、完善功能的原則。珍珠塔景園在三個游客集散空間完善補充整個景區的功能外,還注重對“陳家舊宅”、“祠堂”、“陳家後花園”、“陳家牌樓”的本身功能進行強化和再組,以利於充分地利用這些旅游資源。“陳家舊宅”住宅部分從儀門到堂樓恢復/真更原貌,顯示古代主人生活起居場景。而後面大、小廚房以恢復為主,其功能則展示原住宅的傳統民居的生活細節。同時修復祠堂格局展示宗法制度下傳統祭祀儀式,如實再現歷史文化傳統。
其四,追求地域性、文化性、歷史性、真實性、創造性統一的原則。整個珍珠塔景園因地制宜、充分地尊重原有遺存的歷史建築,結合《珍珠塔》故事的歷史人文傳說並具體形象化,真正體現“人、自然、傳統”的有機統一。恢復修建水上入口、內河和船舫使其充分地體現水鄉特色的景點區,從而達到地域性、文化性、歷史性、真實性以及創造性五者的高度統一。再現明清時代水鄉深院大宅與水上交通相配套的格局。
四、走保護與利用相結合之路
珍珠塔景園的修復本著使用更加符合同裡水鄉的特色,符合古鎮保護的要求,體現江南園林的特色,注重歷史風貌和地方色彩。要使陳家古宅和私家園林回復到明末清初風格的要求,這在修復中對建築材料和工藝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指標,要求在修復工作中盡可能地在江南地區收集並采用明末清初時代的材料和傳統工藝,從而達到修舊如舊的目的。
長期散失在民間的古舊建築材料和藝術品,猶如散失的一顆顆珍珠,也是歷史的符號,將它們搜集起來,猶如將這些珍珠重新串聯起來,達到再顯示其巨大價值的目的。
廣泛搜集散失淪落在江南民間的古舊建築材料和古舊藝術品,將它們集中在修復中的珍珠塔景園中,變廢為寶,再顯光彩,本身就是對文物采取的積極的保護行為。珍珠塔景園的修復者們始終堅持“尊重歷史、嚴格工藝”的理念,決心把珍珠塔景點作為一項精品來做,要以傳統技藝方式真正恢復出歷史風貌光彩奪目的另一面,寧可投入大,費時、費力和費用昂貴,也要達到修舊如舊的目的,使傳統工藝得到恢復。讓人們進入珍珠塔景園,就仿佛置身於當時舊貌,給人以一種原汁原味的舊時感覺。
建設者們走遍江南城鎮、鄉村的舊木市場,收集廢棄的古建築構件材料,有的取之構件,有的整堂移建。經過無數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鑒別和篩選工作,把大量散失在民間的珍寶收集回來。今天,珍珠塔景園中的許多從民間搜集而來的材料,經過能工巧匠的手變廢為寶,都融入了整體建築群中,達到了有機結合,派上了好的用處,使整個景點更貼近歷史之為生色,也從另一種方式搶救保留了大量已將廢棄流失的精美的古建築構件,受到專家學者和參觀者的一致好評。
五、文化構思與築園布局的相互映載
珍珠塔景園後花園的構思和建築設計追求的是保護古建築為前提,尊重傳統,博采眾長,以達到原有風格不變但意境高遠,歷史深厚,文化濃郁,詩情畫意,耐人尋味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使古建築遺存熠熠生輝,煥發青春,才能發揮她文化與藝術的魅力。清代錢泳在《履園叢話》中指出:“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後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明代造園專家計成(吳江同裡人氏)《園冶》中強調造園必須“意在筆先”他們都深深刻闡明了造園與作詩文之間的相同之處,說明造園是一種綜合空間藝術的構築,應該以系統的構思充分發揮三維空間的相互補償和呼應的作用,從而使整個園林建築在整體上呈現出詩情畫意,意境深遠的神似效果。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它就是蘇州園林建造的精髓所在,也是珍珠塔景園後花園建築的指導思想。造園者巧妙地吸取歷代園林的精華,集眾景於一隅。實現了造園的指導理念,即“繼承傳統園林建築技術,精益求精,在立體空間處理上再現了中國山水畫中意境,達到幽雅自然、玲珑曲折、尺幅千裡、須彌藏芥的境界,成為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
珍珠塔景園以系統文化思想把私宅、祠堂、牌樓和花園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物質材料和精神文化相互滲透的原則,把優雅的物理環境和優美的人文環境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建築、假山、水池和花木融為一體,收到步移景異,景中生情的良好效果,成為一部給人們以極高審美情趣的山水長卷,使人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珍珠塔景園又集建築、彩繪、書畫、三雕、家俱、園藝等藝術之大成,使吳文化元素得到充分的彰顯,再現了古典綜合藝術之美。
文字是中國古代建築不可缺少的軟包裝,文字也是園林建造者或擁有者心聲的直接流露。從文字內容可以反映出主人的所思和所想。陳御史府中的所有文字恢復在策劃中都充滿著強烈的儒家文化氣息和道德倫理規范。所布置的楹聯、匾額、書畫都昭示出主人嚴格遵循儒家信奉的孔孟之道,又充分顯示出主人家是專研詩書、溫文儒雅、品德高尚和教養有素的文化世家。同時表達了主人信奉和恪守儒家的做人理念,遵循了儒家關於“仁義禮智信”的倫理原則,體現了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境界和古建築群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六、陳宅後花園——修復重建的點睛之作
陳御史府第的後花園是珍珠塔景園的一項傑作。由於歷史的滄桑變化,原陳家後花園建築景觀幾乎蕩然無存,只存遺址。如何恢復建設一個既能反映江南園林特色,又具有獨特個性的高水平的花園,這一重大的難題擺到了開發單位的面前。造園者翻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在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和建築藝術的原則下,提出了“繼承蘇州傳統建築園林藝術成果,精益求精,再創吳文化輝煌”的造園指導思想。在規劃設計上,為達到蘇州園林特有的藝術風格和意境,邀請蘇州造園專家們精心總結中國園林藝術的特點和風格,反復切磋琢磨,設計圖紙幾易其稿。又遍請蘇州香山幫的能工巧匠精心打造。大量收集了遺散在江南各地的元、明、清時代的三雕珍品裝點整個園林建築,終成現代造園精品與陳御史府古建築群完美結合。
如果說同裡聞名中外的退思園的特色是“圍水而築,築映水中”的話,那麼,珍珠塔後花園則“水依建築,築置水中。”整座園林充分地利用不太大的三維空間,通過假山、綠化的映襯以及回廊、曲欄和曲橋的有機連結,借助園中亭台樓閣以及假山、園路、粉牆、廊橋、蓮池等的分割和組合,並采用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藝術形成空間的分割滲透,又通過對比襯托,虛實相問,蜿蜒曲折,藏露掩映,隔景,阻景,欲放先收,先抑後揚等手法,突破有限空間的局限,收到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盡顯自然山水的無限風光。構成了曲徑通幽,迂回多變的傳統園藝風格。
景點刻意營造優美的生態文化。步入珍珠塔景園,優美的綠色生態環境令人陶醉,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園中和庭院內根據不同的傳統文化要求分別配植了各種名貴樹種和古木,使整個珍珠塔景園濃蔭翳日,蒼翠入畫,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野之趣。
珍珠塔景園修復竣工後,專家在驗收評估時一致認為完全符合文物建築修繕規范,保護充分,為古建築探索了一條修舊如舊之路。修復對外開放後的珍珠年者6接待著百萬以上的中外游客,正以其璀璨奪目的光芒對人們展示了現代人繼承與發展民族歷史文化成功的例證,給致力於文化遺產保護的有識之士一份啟示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