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鹿齡寺

鹿齡寺

日期:2016/12/14 17:37:34      編輯:古建築紀錄


    鹿齡寺,又名巴巴寺,在西鄉縣城西北2裡,是伊斯蘭教修真之所。自清康熙58年(公元1719年)始建至今,260余年來,信仰該教的回族、維吾爾族、哈拉族、東鄉族、保安族等教徒,從陝、甘、寧、青、新、滇、川、黑等省,長途跋涉,不遠萬裡,來此朝拜瞻仰者,絡繹不絕。據傳:清代康熙年間,甘肅河州人阿訇祁靜一,奉師之命,往來川、陝、甘間傳教,後落跡西鄉,曾在趙家灣、滴水崖、楊啟溝、貫子山的康寧、沙河坎,梭羅關元陽洞等地靜修正果,並在縣城西郊午頭山東建芳庵為傳教靜室,康熙58年去世,遺囑徒眾建鹿齡寺,遺體葬於寺內。後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各朝多次增修,規模宏敞,建築瑰麗。

    鹿齡寺原寺區由仙根寺、靜思寺、鹿齡寺三大部分組成,尤以教經堂拱北殿、牌坊和影壁,宏偉壯觀。建築面積達100余畝。現存殿堂房捨106間。主要建築結構美觀大方,風格凝重嚴謹,將伊斯蘭清真寺和中國古建築特色融為一體,既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又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現在,鹿齡寺門前有一堵照壁,高約10米,長11米。壁基7層,第一層磚雕“雲紋”,第二層正中有磚雕“纏枝牡丹雙龍搶寶”紋,兩邊還有磚雕“蓮子荷花”和“雙龍戲雲”紋。

    大門內為正殿前院,東西牆都有水磨對縫方形磚雕圖案,東牆磚刻“書齋圖”,款識:“大清光緒二十一年潘憲書”;西牆磚刻“松月牡丹圖”,題句:“月到天心花待露,影動地面松遇風”,款識:“時丁已歲孟夏月創建,升初謹題,導河(今甘肅臨夏)馬忠義。”

    正殿三間,高大笃實,為回教建築風格,全部青磚結構。正殿東側有小院,為過去阿旬住所,現有阿旬墓十座。

    寺內保存有明代仿商、周、春秋、戰國和漢代的銅禮器及字畫多件,如明代藍瑛山水真跡、康熙御書真跡等,都是重要的文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