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漫談
日期:2016/12/14 19:21:11   編輯:古建築紀錄
那麼,青磚為何叫“金磚”呢?兩種說法,一、這種磚是應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故名“金磚”;二、這種磚只能運到北京的“京倉”供皇宮專用,因此叫“京磚”,逐步演化,變為“金磚”。
據記載,明清兩代蘇州都燒造“金磚”。史料所記規格分別為:一尺七寸、二尺、二尺二寸,均為正方形(折算現代長度為56.6厘米、66.6厘米、73.3厘米)。金磚呈灰青色,古樸自然。在金磚一側一般留有2-4個款號。例如:“光緒十二年成造細料二尺”、“督造官江南蘇州知府魁元”、“監造官蘇州署蘇州府縣磨楊錫產”、“大窯首甲徐厚堂造”等。在每塊磚上都燒制上年代、產地、規格、督造官、監造官、制作工匠、窯號,以備查驗。這是為了確保質量、分清責任的。
據記載,金磚生產工藝,須經過選泥、練泥、制坯、裝窯、焙燒、窨水、出窯七道工序。每個工序又有詳細分工,一塊金磚的燒制,前前後後需要近兩年才能完成,可見它確實身價不凡。
其中焙燒很有講究:裝窯畢,在明朝,是用麥柴文火熏烤一個月,使磚坯脫水,再用片柴燒一個月、松柴燒四十天,凡一百三十日,才能窨水出窯。到了清末以後沒有這麼考究了,只用麥柴旺火燒十二個晝夜。不過需窯工經常觀察火候,及時扒去柴灰,添入麥草。
成品是否合格,不是窯戶自己說了算,而是先由地方官員檢驗。要達到“斷之無孔,敲之有聲”。清乾隆四年,江蘇巡撫張渠在奏折中說:“欽工物料,必須顏色純青,聲音響亮,端正完全,毫無斑駁者方可起解。”這個標准,其實還只是初驗,可以裝船運輸罷了。真正驗收合格是要到了京城才算數的。所以窯戶往往須隨行,負責到底。
裝船運輸,也極有考究。先要編隊,前首官船坐著押運官員,後面貨船按順序排好,每船插皇龍旗,兵卒守護。擇日放炮開船,浩浩蕩蕩,沿運河北上,沿途地方文武官員到碼頭迎送。幾千裡路,往返一次,至少數月。
隨船去的窯戶,家中老小等得急不可耐,既要擔心質量是否過關,弄不好在北京吃官司有份,更要擔心往返途中是否一路順風,因此三天兩頭就要去河邊遙望。現在蘇州的御窯村就還有一座望郎橋為證。
金磚運到京城後,驗收合格,官員領賞,窯戶免罰,接著就是施工了。聽香山老匠人講,鋪墁時要求特別嚴格,先要對每塊磚進行砍磨加工,打滑得墁後表面嚴絲合縫而又光亮似鏡,即行話所稱的“磨絲對縫”;然後抄平、鋪漿、彈線試鋪,找不出什麼毛病了;最後墁好,刮平,浸以桐油,才算完工。
清代官修的《工程做法》規定:硯磨二尺金磚,每工二塊。墁地時,每—瓦工配壯工二人,三人墁磚的日定額為五塊,真正是慢工出細活了。
金磚在民間傳世極少,陸春法《陸墓御窯金磚今昔》中介紹:“據說燒制一塊責任金磚,需配用2塊磚坯燒制,選擇其中一半好的解京,因而在蘇州陸慕留下的明清金磚,大多數是殘破或未燒透的,完全好的不多。只是光緒和宣統年間的金磚來不及選送,留下的較多。”
事實也是如此,我們今天在民間看到的遺存金磚,大多有點瑕疵。除了作為陳設外,很多人利用它不滑不澀、沾水即干的特點,用來練習書法,大妙。筆者在鄉間一農戶家見到一塊乾隆磚,老農當做夏日冰箱,屋內陰涼,金磚吸了涼氣,飯菜擱其上,隔夜不馊,老農以為神奇。筆者許以其冰箱一台並錢幣若干,竟不售。
民國後,金磚停燒,今蘇州陸墓御窯磚瓦廠已重燒,供出口和國內大型仿古工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