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的麗江木府傳奇
日期:2016/12/14 17:20:36   編輯:古建築紀錄 時間尚早,先在古城木樓客棧訂了一間房,離主街稍偏一點,房價90元,木樓板走在上面總會吱呀出聲。
前天來到古城未進木王府,心中一直遺憾;當時看到王府的空中廊橋跨街而過,深牆內的建築彩繪極是濃艷,梁構均仿照宮城式樣,讓人心生敬畏。這次剛從泸沽湖回到古城,我便獨自一人去補足這一趟的閒逛了。
到得王府門前,已是下午5.20點,好在這高原時區偏西,陽光還好。府門前的街道上,迎面是一堵高聳的照壁,上面凸寫著徐霞客到此一游對木府描述的鎏金字: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穿過忠義牌坊,就進得木府大門;這些都是極其的新,所建的年代應該沒多長了。
門票70余元,進門又是一堵照壁擋住視線,前方擺設著一些怪獸托舉銅鼓的造型,古意盎然,民俗濃郁,後言的王府大院已是半遮半掩。
繞過照壁,就是一個空曠廣場,前方大殿就是議事廳,重檐歇山式,建在三層漢白玉台階上,顯得金碧輝煌,頗有氣勢;這就是一方土司臨朝議政之地,想來地方大事的決斷都在這裡進行了。兩邊為廊道,不時突顯出數層亭樓,拱衛著王府的幾進宮殿,一直延伸到後方的獅子山上,將氣氛拱托得凝重莊嚴,卻又反襯著濃郁熱烈的色彩;但是,這些建築的年代看上去都不久遠,聽說1996年地震時,屬木王府損毀最嚴重,想來眼前所見應該都是後起建築了,整體風格跟北京宮廷差不多。國人恢復古建,多會有所誇張,可惜已經見不到地震前王府的影像保留了,也許以前的建築會更多一些地方特色。
議事廳中,還陳列著當年議事的陳列,跟其它藩鎮官衙場景差不多,正中寫著“砺精圖治”的勉語,屋頂隱約顯出龍的圖案來。這議事廳位於前庭,後庭多為私家領地,無外人進入,規制就張揚了好些,逼近皇宮了。
後庭依次是萬卷樓、護法殿、光碧樓、玉音樓、三清殿,還有後花園和登山曲廊;萬卷樓是土司的藏書樓,藏有古籍,還有眾多土司詩集和名家書畫,很多蒙文、藏文經典也得以保存,難能可貴。後方的護法殿應該跟藏傳佛教有淵源了,同時也是土司家事議論地,在這裡供奉著歷代先祖,好像執行家法也在這裡;光碧樓就是後花園的門樓,裡面有品種繁多的名貴樹木和花鳥魚蟲,這時候白玉蘭正盛開,看去也是一種娴雅風度,更多開放的還有熱鬧的茶花;後方的玉音樓,就是土司歌舞宴樂之地了。
最後登山而上,曲曲彎彎的全是廊道,隔幾步都會呈現出彩繪和吉言;上得半山,可來到木府最高處建築——三清殿,木府因此而兼容了佛道之教;再往上的石階就打止,到得木府後院牆;山頂可能還有些塔樓什麼的,但已是木府之外的公共建築了。
從三清殿旁道走過,殿前就有年輕道士老遠打招呼說:仁兄,長得好面相,快進殿裡來看看吧……這就讓我與他們特別保持距離,到殿前拍照,他依舊把我當成人群中的有錢人,特意指點讓我進殿參拜,我就只有竭力推脫;若進去了,讓你進個香占個卦什麼的,想來也不是一點錢可以打發了,現在社會浮躁,宗教場地也容易成為斂財場所。
整個木府占地共46畝,中軸線長369米,形成一個龐大的建築群落,整個座西朝東,遙望著遠處南京的明王朝宮殿,且有“迎旭日而得木氣”之意。雖然木府一反中原王城“居中為尊”的傳統,其府第建到了這城南一隅,數百年默默盤踞於此,但也獨得風水,左青龍右白虎後玄武前朱雀,也占據了好方位。
而木姓好像獨此一家,該姓氏就是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賜姓;朱皇帝本想賜以國姓,後又將“朱”字去掉一人,成為“木”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因而,木姓可以說成是朱姓的衍生物了,與“和”姓一道,成為當地兩大姓氏。
木府所在的大研古城,似乎沒有封閉的圍牆;傳說在土司的心裡,若加了圍牆,“木”字就成了“困”字。因為王朝與藩屬關系,土司在一個地方多就是土皇帝,“開門為天子,閉門為諸侯”;作為大西南一方高原的最高統治者,土司成了這一塊土地上的事實主宰,而納西文化也就在一方土司的治理下得以繁衍生息,發展成今天這模樣,讓我們遠道而來,來到這異地王府叩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