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轉換發展思路 千年古鎮獲生機

轉換發展思路 千年古鎮獲生機

日期:2016/12/13 23:06:41      編輯:古建築紀錄

  存有300余幢明清古民居,保留一套完整的古街巷,出過137名的進士……位於福建邵武南部的和平古鎮,雖為閩北邊陲的山區小鎮,卻有著千余年悠久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近日,記者來到這座千年古鎮采訪,耳聞目睹讓人振奮:古鎮內街改造全面啟動,和平書院等一批古建築正在全面修繕,文化創意產業園也在加快建設……這座千年古鎮正在加速煥發新的活力。

  打造“自然田園中的古堡”

  早些年,隨著和平鎮大部分年輕勞力外出打工,很多古民居空置,原先的一些古建築如縣衙門、谯樓、和平書院等都因年久失修、旅游設施不夠完善等而損毀嚴重,保護好這座有著厚重文化歷史底蘊的千年古鎮迫在眉睫。

  為此,邵武市邀請我國文物保護專家、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享有“古城衛士”美譽的阮儀三做古鎮的規劃。“在走遍古鎮的每個角落後,阮教授認為這座江南古堡’符合他一貫倡導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整體性、可讀性、可持續性四項原則,是不可多得的獨特歷史文化遺產。他欣然同意親自主持編制和平古鎮的保護和整治規劃。”邵武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從2002年10月開始,經過八九個月的連續作戰,《和平鎮保護與整治規劃》出爐。“根據規劃,我們要把古鎮開發成‘田園式的古堡’,打造集生態、耕讀文化、最佳人居環境、特色民俗、休閒度假五大理念於一體的生態古鎮。”邵武市鄭永宏副市長告訴記者。

  據介紹,規劃把和平古鎮的保護要素分成三個部分,一是自然要素,古鎮周邊的山水田林等自然生態環境;二是人工要素,古鎮內的宅樓街巷等;三是人文要素,歷史文化習俗等。同時,古鎮將分為古鎮新貌、城郭暮色、墟集曉市、舊市尋蹤、老街迎晖、古宅幽巷、庭院深深和鄉野怡情等八個主題區,並通過和平街、東門街、古堡環線3條軸線,將北門谯樓、和平書院、李氏大夫第、縣丞衙等許多體現主題的標志性景點有機串聯起來。

  這個規劃不僅讓邵武人民體味到了古鎮的神韻,也讓他們清晰地看到了古鎮的未來。為了推動古鎮的保護與可持續開發,邵武市還引入了市場開發營運機制,轉讓古鎮開發經營權,邀請福建大境堂南武夷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參與和平古鎮景區的旅游開發和經營。對保護區內的古建築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繕,和平書院將力求再現耕讀生活遺風,李氏大夫第將拆除周邊的障礙建築,修復南側的課子樓,修繕大夫第的結構和建築細部等。

  轉換開發機制 夯實基礎

  但是,對古鎮的保護和開發需要投入巨資。據測算,僅古鎮的保護就需要投入上億元,開發的資金還不算,靠單家旅游企業運作,資金就顯得捉襟見肘。開發工作開展了幾年,古鎮開發依然步履蹒跚。

  為了盡快解決古鎮開發遇到的難題,破解開發體制機制的障礙,推動和平古鎮的可持續開發,“邵武市政府轉換開發機制,回購福建省大鏡堂南武夷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對和平古鎮的旅游開發經營權。同時,籌措專項資金近2個億,成立專門的開發公司,自主運營和平小城鎮建設和旅游發展項目,加快古鎮的修繕保護與開發工作。”邵武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同時,借著和平鎮去年被列為福建第二批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的契機,邵武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圍繞“新型旅游原生態千年古鎮”目標,堅持以規劃為向導,突出古鎮人文優勢,在充分吸收各方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將上海同濟大學編制的《和平古鎮保護與整治規劃》和《和平古鎮旅游發展規劃》、《和平小城鎮總體規劃》等規劃充分融合,拓展鎮域規劃面積,拓寬旅游發展空間,打造古色古香的和平古鎮。

  “和平古鎮開發,這次動真格的了。”這是記者在古鎮采訪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去年11月,投資176萬元的和平古鎮內街改造已全面啟動。鄭永宏副市長告訴記者,600多米長主街全面修復,將原來水泥硬化的路面全部恢復成青石板與鵝卵石路面;和平書院、縣丞署、舊市義倉、謝氏莊倉、中乾廟、光源寺等一批具有古鎮特色的古文物、古建築,也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有條不紊地修繕著。同時,對民居內的線網進行整理、排危,將供電、電視、通信等“蜘蛛網”式布線安全整合,再經地下管道入院入宅;利用和平糧倉作為古鎮規劃展示廳,依據“仿古+現代”的設計原則加快修繕,已初具雛形。

  記者還了解到,邵武市在古鎮核心景區入口還建設了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的大型游客接待中心,建設占地30畝的標准化生態停車場;完善聚奎公園、戲台山森林公園休閒及觀賞設施;對禾田溪、金溪8000米的沿河兩岸進行防洪堤建設及美化整治,種植觀賞樹木和草皮,布設景觀照明燈;和平至肖家坊1.6公裡、總投資1100萬元的旅游快車道,也在加快推進。

  在邵武市古鎮和平東門口的北側,一座徽派建築風格的公廁剛投入使用,就受到許多當地群眾的好評,成為古鎮旅游的新亮點。當地一村民告訴記者:“以前老式的廁所髒臭堵,都不敢上。現在新的廁所衛生整潔又非常方便,上得也舒心。”

  “和平古鎮的建設需要旅游來支撐,回購景區經營開發權,由政府主導,各級各部門全力支持,夯實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必將有助於更好地推進古鎮保護及可持續開發。”和平古鎮黨委書記翁慕慧對媒體表示。

  開發成為“旅游富民工程”

  “和平古鎮旅游的開發,一定要把它作為一項‘旅游富民工程’來抓。要讓當地民眾參與進來,帶動當地村民致富。”鄭永宏副市長表示。

  和平古鎮民俗文化和民俗遺存非常豐富,許多民俗活動都具有觀賞價值,如被稱為“活化石”的傩舞,獨特的龍燈——燭橋,傳統婚俗、節俗及日常生活習俗等。其中,傩舞是由中原傳播到閩越“蠻夷之地”的邵武山區,時至今日,中原地區傩文化已基本消亡,許多地方傩舞也已發展演變成為傩戲,而邵武不僅保留和傳承了中原傩文化,而且保留的是只有舞蹈動作沒有劇情和說唱的純傩舞。“目前,和平鎮正在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設,將來會組織村民把傩舞搬上舞台,讓海內外游客觀賞。”鄭永宏說。

  此外,和平還有百果台、觀星茶、游漿豆腐等“三絕”,都很吸引游客。其中,和平的豆腐堪稱是邵武一絕,人家做豆腐是用石膏或鹵水點聚,而和平卻是用酵母來凝聚。游漿豆腐油炸後,色澤金黃,外韌內嫩,當地有“一塊豆腐百年酵,一口咬下味百年”說法。鄭永宏表示,目前邵武正在對“和平豆腐”、“百果台”等資源的內涵及品位進行挖掘,收集相關資料,將其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導當地村民開發旅游產品,打造品牌,讓游客既能嘗到新鮮美食,又能現場欣賞傳統工藝制作,充分展示古鎮的魅力。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了搶救性保護和平古鎮的古建築,和平鎮還特意在啟動區收儲土地337.21畝,作為安置房建設,這就意味著部分居民將要被拆遷。村裡很多村民對這裡的老宅有著深厚的感情,但他們並沒有什麼抵觸情緒,他們已經認識到,和平因為“古”而值錢,保護和開發古鎮是為了更好地延續。將來,通過發展旅游,必將使古鎮富起來,能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現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