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的枋
日期:2016/12/14 19:20:38   編輯:古建築紀錄枋
枋是連接柱頭或柱腳的水平構件,它是一種輔助性構件,可以加強構架的整體穩定性。
一、額枋與平板枋
額枋簡稱“額”,它是柱頭部的水平聯系構件,並可承托斗拱和橫向梁架。位於檐柱頭上的額枋又稱“檐枋”。
額在漢至唐的時期稱為“楣”。隋代以後,楣多放在柱頭頂上,乘托斗拱和梁。隋唐時期,楣開始放在柱頭之間,上皮與柱頭平,兩端插入柱中。有得做上下兩道楣,上的舊做法為“檐額”;清代稱“闌額”,下層楣叫做“由額”,而稱隨以前壓在柱頭上的舊做法為“檐額”;清代稱闌額為“大額枋”,由額為“小額枋”,大、小額枋之間為“由額墊板”。闌額和柱頭上水平放置的一塊長度與每間面闊相同的木板,宋稱“普拍枋”,清代叫“平板枋”,上面乘托斗拱。
二、脊枋與金枋
在正脊處,脊檩(桁)下面的枋子叫“脊枋”。在脊檩(桁)與脊枋間有“脊墊板”。
位於檐枋和脊枋之間,沿屋面坡度逐層放置的枋子都叫做“金枋”。按金枋所處的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枋”、“中金枋”、“下金枋”之別。每根金枋對應一根金桁。在金枋與金桁之間為金墊板。
脊枋或金枋的兩端或交與金柱、或交與瓜柱(包括金瓜柱或脊瓜柱)、或交與梁架的側面。
三、箍頭枋(又稱“搭腳大額枋”)
箍頭枋是檐枋的一種特殊情況,即檐枋的一種。在建築物的梢間或山面的轉角處與角柱相交的檐枋叫“箍頭枋”。在多角的亭子建築中,與角柱相交的檐枋都是箍頭枋。
箍頭枋有單面箍頭枋與搭腳箍頭枋之分。單面箍頭枋用於懸山建築的梢間;而搭交箍頭枋用於庑殿式、歇山式建築的轉角或多角形建築的轉角處。
箍頭枋也有大式、小式之分。帶斗拱的大式建築中箍頭枋的外伸端部常做成“霸王拳”的形狀;無斗拱的小式建築中則做成“三岔頭”的形狀。
四、穿插枋
位於抱頭梁或桃間梁下,連系檐柱與金柱的枋叫“穿插枋”,位於桃間梁下的,也叫“桃間隨梁”。位於角檐柱和角金柱間的叫“斜插金枋”。
五、天花枋及天花構造
天花枋是承托天花的主要構件之一,它與天花梁共同構成室內天花的承托構架。其中,位於面闊方向的稱為“天花枋”,位於進深方向的稱為“天花梁”。天花枋與天花梁斷面不同,但其上皮均與天花上皮平。
天花上另一種半圓形斷面構件叫做“帽兒梁”,常與“天花支條”連做,沿面闊方向布置。其作用相當於現代吊頂中的大龍骨。貼附於天花枋或天花梁側面的天花支條又叫“貼梁”。
六、雀替
雀替又叫“角替”,置於梁坊下與柱交接處,可加固梁坊與柱的連接,縮短梁坊的淨跨距離。
雀替在宋代叫做“綽幕枋”雀字是由“綽”字演變而來,替是“替木”的意思。
雀替主要有以下幾類:
1、雀替。指的是普通雀替。
2、大雀替。常用於喇嘛教建築。它比普通雀替大,長而且厚,下面用柱支撐。
3、小雀替。出頭很小。
4、通雀替。在梁下立中柱,上安穿越柱頭的長雀替。
5、騎馬雀替。在建築物末端,或廊子及垂花門側轉角的開間較窄,常使兩個雀替連為一體,稱為騎馬雀替。
6、花芽子。常用在廊子上,刻成卷草等圖樣。四川叫做“彎門”,使用很普遍。南方常用雕刻很華麗的彎門,不過彎門做的很長時,就變成了花罩。
7、龍門雀替。這是一種非常華麗的大型雀替,柱旁雀替下設有梓框,雀替上裝設三伏雲等雕飾件。
七、地栿
地栿是連接柱腳的水平構件,以加強柱下部的整體剛度。在開門處也做為門檻。在欄桿下面,須彌座上,有一層水平條帶,也叫地栿,用以安裝欄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