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水鄉古鎮民俗俏

水鄉古鎮民俗俏

日期:2016/12/13 20:14:39      編輯:古建築紀錄

  登上畫舫,穿過古老的石橋,徽派庭院次第展現;微風拂面,在艄公有節奏的橹聲中,楊柳的倒影隨著一圈圈水波擴散開去。畫舫行進途中,游客們一一坐好,廬劇《秦雪梅觀畫》便熱鬧開演。

  10月2日,記者從合肥乘車來到三河古鎮,和廣大游客一起體驗這個全國生態文化示范基地的古韻新景。聽完廬劇,記者來到船尾,和艄公胡益定聊了起來。這個艄公可不簡單,他還兼著三河古鎮民間文化藝術團團長哩。 “我平常就喜歡唱戲,退休後和許多老戲骨一起操辦起了這個畫舫,既能練練喉嚨,又能為游客助興,藝術團每位團員每年還有三四千元收入,可以說是皆大歡喜。 ”胡益定高興地說。

  走下畫舫,記者沿著青石板路走進古街,只見大紅燈籠點綴著林立的商號,前店後坊,買賣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在一家工藝品店前,記者停下腳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編羽毛扇。 “進來看看,我們這羽毛扇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價格從幾元到幾千元不等,您慢挑著。 ”老店主左登英熱情地介紹說。

  “三號桌酥鴨元寶一份,三絲銀魚火鍋一份! ”聞著香味,走進百味園酒家,店主劉玲正在招呼客人,“請進,請進,在前兩天美食節上我們家拿了大獎,快進來品嘗我們的特色菜。 ”劉玲家的飯店有14張桌子,可以同時供160人用餐,談到經營情況,劉玲的眉角揚起來:“像黃金周這樣的高峰期,我們每天可以接待六七百人,流水額都過萬,生意好著呢! ”

  碧水穿鎮過,綠色入眼簾。行走在古鎮老街,路面整潔,清風拂面,鳥語花香。 “綠色和古色是三河的寶貴財富。我們在發展旅游過程中,始終注重綠色、低碳、可持續。 ”三河鎮黨委辦公室方耿忠介紹說,近年來,鎮裡提出生態功能區的理念,綜合利用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空氣環境、水環境、聲環境全面達到功能區標准;同時,采取“見縫插綠、破牆透綠”等措施,2010年以來,新增綠化面積44500平方米。 “前不久舉行的第五屆中國生態文化高峰論壇上,我們鎮榮獲‘全國生態文化示范基地’稱號,全國才兩家。 ”方耿忠自豪地說。

  “將綠色水鄉風貌和民俗文化有機結合,三河值得一看。 ”來自南京大學的董秦老師給出了自己的評價。(李躍波、吳文兵)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