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條例能否留住徽韻鄉愁
日期:2016/12/13 22:39:18   編輯:古建築紀錄
徜徉在歙縣徽州古城斗山街、大北街、打箍井街的石板路上,不時看見斑駁陸離的古建高牆,鱗次栉比的門板店鋪,古樸的建築外觀、精美的屋脊紋飾、石雕,無不令人神往。古建、古民居、街巷、街區保留了歷史的印記,是徽文化延續和傳承的重要載體,在保護和管理方面迫切需要立規矩、定標准。 《條例》的出台,既是一部古城保護的法律文本,也為古建築修繕、有效利用古民居、環境綜合整治等方面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導意見。
修復後的徽州府衙建築群全景
千年古城有了“護身符”
歙縣置縣於秦朝 (公元前221年),一直為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至今,該縣歷史城區仍完整保存著“府縣同城”的格局,即徽州府衙和縣衙同處一城。因此,“徽州古城”從概念上有了明確的指向,即歷史上徽州府和歙縣古縣城城區。近年來,徽州古城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吸引來大批游客的同時,保護管理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大,主要存在著保護、管理和利用矛盾日漸突出,管理手段不足,保護工作規范性不夠等問題。
實際上,歙縣在古城原址保護方面,做出過努力。縣行政中心外遷,帶動了一批機關單位、企業遷出古城區域,逐步實現古城形態的人居環境,並保留了文教、醫院、圖書館等公共配套設施。目前,古城區域內有3萬人左右原住民。同時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徽州古城管理委員會,負責日常的保護和管理工作。不過,囿於法律條文的缺失,很多工作很難開展。
據歙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汪利權介紹,徽州古城保護和規劃首先需要法律來支撐,尤其是在動態管理方面,“古民居如何修繕、改造,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 ”徽州古城原有業態混雜,以小商品居多,需要逐步引導發展文化產業。此外,在保持建築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做好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如高壓線、通訊線、網線“三線”下地工程,也要有明文規定。 “我們在修復徽州府衙的過程中,感受最大的是傳統工藝沒有標准。地磚、屋脊上的祥獸需要到省外專門做坯、燒制。”古城管委會辦公室主任吳鵬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徽州古城作為徽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進一步規范保護、合理利用,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今年年初召開的黃山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歙縣代表團有20位代表聯名提出了要求依法制定《條例》的議案。現實的需要、社會各界的呼聲,最終促成了《條例》的出台,也結束了古城保護管理無法可依的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避免“黃山”“歙縣”“徽州”等地域名稱的混淆,條例名稱定為《歙縣徽州古城保護條例》,這在法律框架下首先明確了徽州古城的歷史定位和區域。
古建古街規劃立“規矩”
徽州古城保護的核心在於傳統古建、街區的規劃和利用。古城內,狹長的街道巷陌將一棟棟個性鮮明的古建築串聯起來,在某條街道的轉角處,不經意間就能撞見“國保”許國石坊、陶行知紀念館等歷史文化遺存,堪稱一座“徽州歷史文化博物館”。因此,保持原貌、留住鄉愁,應當是出台保護條例的初衷。
《條例》明確規定,徽州古城采取分區保護的形式。其中,徽州府衙、斗山街和漁梁區域劃為核心保護區域,在區域內保持古建築原始風貌。而在古建築保護利用方面,日常修繕注重“內外結合”,在保持原有建築形體、色彩、體量、高度的基礎上,內部設施可以合理改善,延長存續年限,還可以申請適當補助。
堪稱徽州文化“靈魂”所在的徽州府衙,2012年10月對外開放。目前在東谯樓、南樵樓的基礎上恢復了 “中軸線”部分。雖然面積只是老府衙的1/3,但有效地將零散的遺存整合起來,沒有盲目的外擴。不僅如此,該項持續5年的工程,形成了“原遺址、原規制、原工藝、原材料”的修建古建原則,培養了一批能工巧匠。圍繞府衙,古城內逐漸形成了一二十家博物館,包括衙署文化展示、非遺精品、歙硯、新安書畫等13種業態,豐富了古城內涵。
“有專家建議,歷史不能定格。為了恢復昔日的古城風貌而進行大拆大建,並不是保護利用之道。應當保持建築原樣,並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 ”汪利權說,斗山街屬於典型的府城內商賈集中居住區,府城商業區內的中和街以傳統的門板房居多,而漁梁碼頭、街道曾是興盛一時的商埠。這些歷史形成的街巷各具特色,如今在條例規定下,實行原生態保護。同時,引入刻章、民宿、茶吧等文化休閒元素,逐步淘汰過多的小商品買賣。
眼下,古城管委會正打算對城內古建民房進行普查,出台房屋拆改建的實施細則。具體到一棟房屋,要制定詳細的導則;拆除一些與周邊街區不協調的建築,並按傳統工藝,在破損的街巷路面鋪設石板。此外,在文物修繕、規劃保護方面,管委會負責牽頭協調。在日常管理方面,還成立了徽州古城執法中隊。涉及到重大事項,古城管委會的專家、成員單位將進行總協調。
活化保護“趟”出新思路
古建、古民居在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實現規范管理的同時,如何進行活化保護,也是延續建築壽命、盤活文化資源的關鍵。《條例》明確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組織依法取得歷史建築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有序開展旅游文化活動。10月9日,歙縣斗山街古民居核心保護區內一處古民居產權轉讓,最終以269.67萬元的價格成交。這也是該縣古民居轉讓首次采用電子競價方式交易。
據黃山市文化委調查摸底,歙縣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民居530幢。 《歙縣徽州古城保護條例》出台後,徽州古城范圍內的古民居轉讓(流轉)可依托縣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平台公開交易,平台將提供信息發布、政策咨詢、業務指導、公開交易等方面的服務,推動古民居轉讓公開、公正、競爭透明,實現古民居保值增值,走出一條古民居保護利用的新路子。同時,古城核心保護區還施行機動車禁行、非機動車限行,嚴禁臨街建築新開門窗、晾曬衣物以及散放寵物等規定,保證歷史建築外圍環境的干淨整潔。當然,《條例》頒布後,如何有效執行相關規定,確保落到實處,有待當地相關部門出台具體的實施舉措。
“《歙縣徽州古城保護條例》結合當地實際,並顧及到相關法律法規所不能覆蓋的區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現在我們正著手編制 《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條例》,有望在明年頒布。 ”黃山市文化委總工程師胡榮孫告訴記者,“我們一手抓保護古建築,一手促進其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挖掘它們的新生命,發揮它們的新價值。對國保、省保單位,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進行原狀保護;對其他未列入《文物保護法》的歷史建築,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辦法,鼓勵民宿、客棧、酒吧等新業態入駐其間。”據統計,該市近年來已投入70多億元用於古建築保護利用工作。 2014年,出台了與古建築保護相關的10個規范性文件,在全國尚屬首次。
記者了解到,歙縣徽州古城加入“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報世界級非遺項目工作。其余存的古城牆一旦申報成功,將完成徽州古城整體保護的最後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