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建新不拆舊 保留古村成有名“畫家村”
日期:2016/12/13 22:41:37   編輯:古建築紀錄
■開欄的話
個體的命運總是與時代緊密相連。2013年即將畫上句號,回首這一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邁出了新步伐,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自今天起,本報推出“走基層·我的2013”欄目,講述你我身邊普通人的這一年,記錄變革中的山東、行進中的中國。
講述人:李春敬 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上端士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
今年我們村最大的事,就是被國家命名為首批中國傳統古村落。
你看,現在天冷了,我們村還在忙活。區財政給了40萬元的“美麗鄉村”一事一議獎補資金,我們在村西河邊修了個文化廣場,白天給游客停車,晚上供村民活動。村南山上那3台挖土機,正修的是連通旁邊夢泉村的“旅游專線”。這條路修好了,幾個村的景點形成線路,游客明年估計能翻一番。
二十年前恨它窮的山溝溝,虧得當初沒一拆了之,現在成了大家致富的金窩窩。我看電視上中央文件說,“城鎮化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越發感到我們這些年走的路是對的。
我們這個村叫上端士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呂劇名篇《王定保借當》的故事原型就發生在這裡,村裡的明清民居保存了130多套,300年的柏、槐、柞、流蘇古樹有幾十棵。別看現在游人熙熙攘攘是塊寶地,但有好些年窮得讓俺恨得慌。我高中畢業後外出打工,見識了山外的柏油路、大樓房,再回到村裡看每一塊青石板、茅草房都仿佛刻著一個大大的“窮”字。我憋著一股勁,要改變村裡的窮模樣。
2002年,村裡人選我當村支書兼村主任。終於能大展身手了,我把十幾年下窯、販炭、倒騰土特產掙下的16萬元全拿出來搞開發。進村路修到村頭,我就想把村裡的青石板路都起掉,換成水泥。結果被鄉黨委書記訓了一頓,說青石板板才是村裡的特色,毀了它就壞了村子的整體風貌。我沒辦法,憋著氣保留下來,沒想到這青石板板路後來還真成了村裡的招牌。
村裡的古建築大多無人居住、年久失修,看著外村蓋起了樓,也有人覺得老屋是個負擔。但村裡幾經商議,最後決定由村集體租賃村民房屋,負責修繕、經營,付給村民租金。大家蓋房全部在村外選址,這成為村裡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
2007年,村裡來了一個“怪人”,在一間平屋頂上,對著個畫板一坐坐了一天。“你們村四面都是景啊,畫一周也畫不完。”他說。一打聽才知道,他叫宮六朝,是一名教授、畫家。沒尋思,俺這古村落成了這些藝術家眼中的美景,當初保護古村的主意算是打對了。打那開始,村裡接待寫生、畫畫的老師學生每年都得二三十撥,游客好幾萬人,村子成了遠近有名的“畫家村”。
今年村裡被命名為中國傳統古村落後,游客量一下子又增加了不少,到現在已經接待了8萬多,有些老人來了一住幾個月。人們登山賞花,在青石街上拍拍照,推推石碾,覺得一切都那麼新鮮。村民核桃、雜糧、土特產生意紅火,收入增加了一倍。村裡有了物業、保安,配上了專門的環衛人員,生活環境大大改善。
建新不一定非得拆舊。生活環境可以改善,但這古色古香的古村落卻不能動。現在不光俺這麼想,鄉親們也這麼想。待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歡迎你再來我們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