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建呼喚體改
日期:2016/12/13 23:12:33   編輯:古建築紀錄老宅:不可忽視的城市文化資本
蘇周刊: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蘇州的古建築保護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你如何看古建保護與城市現代化建設二者之間的關系?
鄭志然: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文化為代價,遍布蘇州古城內外的控保建築是蘇州文化的一個主要載體,也是蘇州建築文化上的一大特色。在當前全國上下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快速推行城市化進程、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局面。如何落實黨中央的科學發展,正確處理好城市現代化建設和古城保護的關系,在快速發展經濟中,始終以2500多年的吳文化為根基,創出蘇州傳統文化特色的城市品牌?這值得我們深思、探索和研究。
蘇周刊:入冬以來菉葭巷陳宅等處控保建築連遭火災,老宅保護再一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老宅頻頻失火,原因何在?
鄭志然;年前在平江歷史街區菉葭巷50號發生的這場火災,受災面積六百多平米,有一個保護較完整的紗帽廳也毀於一炬,確實是令人心痛。可以說近幾年來,在蘇城發生這樣因火災、台風、暴雨造成的古建築焚毀、倒塌的慘劇每年都有。它既不是第一次,也可能不是最後一次,這種現象近兩年頻頻發生在蘇州這樣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是令人十分遺憾的。
老宅遭遇火災,有其偶然性,也有內在的原因。近年來,相關部門在古城保護方面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對於古建築保護這方面,在認識上還不足,在保護、管理上還是缺位。
蘇周刊:在蘇州老街巷的這些百年老宅,據統計還有上百萬平米,住戶居住條件也很差,而政府收的房租還不夠用來維修,這些古建築的價值又何在呢?
鄭志然:近年來,國內外古城保護專家們在城市發展和古城保護中提出了一個“城市文化資本”的概念,並提出了要從“功能型城市”轉向“文化型城市”的發展方向。蘇州古建築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看作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破舊房子,現在已不適合現代人居住了,是個包袱、“雞肋”,而應該看作是歷史遺存下來的豐厚的城市文化資本。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知識經濟的社會,又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國與國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既競爭又合作,合作也好,競爭也好,都離不開國家和城市之間的綜合實力,其中既包括經濟競爭力,也包括文化競爭力。當城市文化能根據自身的區域特色,沿著歷史的脈絡,將其弘揚光大,和現代化建設相結合,就有助於創造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和諧城市,形成文化與經濟發展的良好循環。
另一方面,一座城市的文化資本也是一個城市的公眾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內容,是激勵一個城市不斷開拓前進的強大的精神力量。城市傳統文化能告訴我們昨天,見證我們的今天,預示我們的明天。可以說,城市傳統文化是一個城市賴以成長的靈魂,是城市發展的命脈。
探索:三權分立的尴尬
蘇周刊:2003年以來,我市相繼推出來了一系列關於古建築保護的地方法規,並鼓勵古建保護走市場化道路。你對這些做法取得的成效感覺滿意嗎?
鄭志然:在古建保護上,蘇州市政府做了相當大的努力,自2003年以來,先後出台了《蘇州市區古建築保護條例》、《蘇州古建築搶修保護實施細則》、《蘇州市區古建築搶修貸款貼息和獎勵辦法》等一系列地方法規,並制訂了蘇州十一五期間的古建築保護搶修計劃,提出了古建築保護社會化、運作市場化、產權多元化的原則,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每年仍是有古建築遭受火災、台風、暴雨的摧殘,古建築滅失的慘劇時有發生,我個人認為,蘇州的古建築保護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改觀。
蘇周刊:既然有了政策,古建築卻未能得到如期的保護,問題的症結在哪?
鄭志然:首先,我們全社會上下對於古建築保護的認識上、怎樣擺正現代化建設與古城保護的關系上,還是認識不足的。其次,在古建築保護運營體制上還未形成一個合理的體系,在市場化運作具體實施方面也還沒有一個運作主體。政府要把古建築推向市場化,但是古建築本身是屬於國有資產,而且隸屬於房管、文保、規劃、土地多個部門管理。對於這些問題,政府要處於主導地位,把該辦的事辦好了,再來市場化運作。現在直接推向社會、推向市場,使投資商在投資古建築保護過程中碰到諸如搬遷困難、稅費及土地出讓金過高、過戶手續繁瑣等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望而卻步。所以古建築保護社會化、市場化實際運作相關配套細則還沒有落實到位。
再從古建築目前的管理體制上來看:產權大部分歸房管局,但沒有使用權,無法管理;承租戶是使用權人,但產權不是自己的,不願管理;外來轉租戶是只管最大限度使用古建築,作為廉價的生活、經營場所,,他們保護意識淡薄,於己無關,使古建築保護體制處於"三權分離",面臨"三不管局面。而且長年得不到根本解決,每逢發生古建築倒塌和火災,社會輿論問責相關部門時,也大倒苦水,就如同弱勢群體一般。出現了古建築損毀事件,難以追究責任人,這一系列的現象發生在我們蘇州這麼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經濟大市是十分令人遺憾的。假如這些現象不能得到改變,那麼再過一二十年這些百年老屋都將難逃壽終正寢的噩運。
探索:古建衛士的行動
蘇周刊:聽說近年來,你幾乎跑遍了蘇州城內200多處控保建築,並於2006年自籌資金成立了“蘇州古建網”,組織人馬對蘇州古建築進入文字和圖片資料的記錄?
鄭志然:是的,這幾年我幾乎走遍了蘇州城內所有的老宅,每到一處都是觸目驚心的痛。據調查發現,在直管公房的古建築中,現有40%左右轉租給了外來民工,而入住人口也大大增加。這些農民工基本上都是通過原住戶的轉租,入住到了這些古建築中。本來已經經過幾十年超荷載使用、年久失修的古建築,還沒來得及喘過氣來,就又受到了一次巨大的沖擊,百年老屋雪上加霜。小巷內,老宅裡小吃店、賣水果、收廢品,比比皆是,使蘇州古樸幽雅的小巷風情為之變色。
蘇周刊:看到此情此景,一定勾起了你對往昔的回憶。如果用一個形容詞來描述你看到那些正在破敗的老宅時的心情,你會選哪個?
鄭志然:痛心!或者更可以說是悲憤。我自小出生在蘇州古城區一座深宅大院,我親眼目睹了這處精美的庭院建築歷經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逐漸衰敗,最終在城市道路拓寬中被淹沒了。這在我心中留下了永遠的傷痛,感覺這不是拆除了一處老宅,而是現代生活對傳統文化的吞噬。而周圍不少人竟然還是這麼冷漠,熟視無睹!
蘇周刊:都說做網站是個燒錢的生意,你為何要自掏腰包來做姑蘇古建網?
鄭志然:因為工作關系,我經常接觸古建築,直至近些年因業務關系,有機會在平江路附近接觸到更多的古建築,其境遇與十多年前我的老宅被拆遷前一樣,衰敗不堪。走進這些昏暗的備弄,恍如隔世,就象回到了幾十年前的老宅,我心中的傷痛再一次震撼,就萌發了要通過網絡來搭建一個平台,通過網絡對蘇州古建築優秀的人文歷史和藝術成就進行宣傳推介,對古建築保護中存在的熱點、難點進行討論,以引起社會各階層的關注。同時也通過網絡平台把蘇州古建築的優秀資源整合起來,通過蘇州古建網這個窗口向全國以及海外進行推介。蘇州古建築這一優秀文化遺產不僅是屬於蘇州,還是屬於中華民族,屬於人類的共同財富。
蘇周刊:蘇州古建網運作已近三年,它的運作情況如何?
鄭志然:蘇州古建網從籌建到運行三年,受到了廣大蘇州市民和全國古建築行業的關注和支持,說明了這個平台有它存在的理由,更增加了我們辦好蘇州古建網的信心。三年來,蘇州古建網參與了對蘇州控保建築的調查,並寫出了調查報告提供政府部門參考,及時關注古建行業動態,還參與了幾次古建築的拍賣。近年來著重對蘇州古建保護市場化運作的探索和研究。在這三年來,我本人也從中更加深了對蘇州3000年傳統文化歷史的了解。雖然看到在蘇州古建保護的道路是任重道遠,但想到先人們在歷史上為捍衛真理、為蘇州的繁榮、社會的進步留下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跡,激勵我義無反顧、欲罷不能。我清楚地知道,雖然在古建保護的道路上並不平坦,但相信蘇州古建築保護將會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響應,我願意將古建築保護當作畢生的事業,並將其進行到底。
借鑒:它山之石的啟示
蘇周刊:在當前城市化進程中,國內外一些歷史文化名城也逐步在關注和重視古建築保護問題,上個月你剛參加了中國建築文化中心在成都召開的“發展中式建築與創新地產研討會”,在古建保護與利用上,國內外有沒有先進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鄭志然:近年來,我多次參加了國內的一些古城保護學術交流會。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在經濟發展和文化資源方面都比不上蘇州,但是他們在古城保護和估計建築保護方面確實政府重視、科學規劃,堅持把延續古城歷史文脈看作是時代賦予的責任,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比如紹興市,與蘇州一樣,也是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文化歷史名城之一,至今也有2500年的建城史,但從城市規模、古建築遺存、經濟綜合實力方面跟我們蘇州還有一定的差距。但近幾年來,他們堅持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通過點、線、面的有機結合,形與神相互融合,逐漸創出紹興特色,實現了古城保護與經濟的多元化格局。他們關鍵是在發展城市經濟的同時十分重視古城保護。做法是以政府為主導,全面規劃,科學定位,加大投入力度。具體來說有“四個堅持”值得我們借鑒:第一,堅持把科學規劃、依法保護作為古城保護的基本前提;第二,堅持把延續文脈、弘揚個性作為古城保護的核心靈魂;第三,堅近把街區保護、古建築保護作為古城保護的重中之重;第四,堅持把以人為本、全民參與作為古城保護的關健環節。幾年來,從基礎設施、文物古跡、古建築和歷史街區的保護先後投入了幾十個億。紹興的名城保護工作得到了國家的充分肯定,相繼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蘇周刊:蘇州古建築保護目前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境地?
鄭志然:蘇州古城的保護實際上是和改革開放同步的。三十年來的歷屆政府與蘇州人民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實際上在一些背街小巷內的古建築保護已是最後一場攻堅戰,但我們現在如果不把這一仗完成,就會功虧一篑。
蘇周刊:如何把這場攻堅戰打完,打得漂亮?你有何建議?
首先,我們在重新認識蘇州古建築的高度、文化歷史價值和對現代文化的意義基礎上,一定要把它放在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由政府主導作出全面的規劃。
其次,要從總量上控制古城區外來人口的流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蘇州古城區曾有人口控制規劃,將居住人口控制在三十萬左右。按照國際慣例,城市人口每年遞增5%至10%,就有必要考慮建立新的城市從而進行人口疏導,而我們現在是28%的增長速度,對古城保護壓力可想而知。
第三,要加強投入,多方面籌集資金,對古建進行恢復原貌性的保護。
第四,對現有的古建房屋使用權、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從根本上解決目前存在的“三權分離”、“三不管”的情況。
第五,要學習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的經驗,多做宣傳,發動市民共同參與保護古建築這一城市文化資本。這樣,推動各項保護工作實施就會順暢很多。
最後,像蘇州這樣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要實現從文化大市轉變為文化強市,建議成立由市長牽頭建立古建築保護的長效機制,能協調各相關部門工作,出台古建築保護配套細化方案,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從而使蘇州的古城保護能有一個強有力的推動。保護好蘇州古建築,就是延續我們三千年的文化,是強化蘇州城市文化資本的重要舉措。這也是當今歷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進程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實行偉大的民族復興、從“中國創造”走向“中國創造”"的應有貢獻。
人物簡介:
蘇州古建網CEO,高級房地產策劃師,蘇州市房地產協會策劃師專業委員會主任,蘇州敦本堂古建築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
1954年2月,鄭志然出生在蘇州古城區一座深宅大院,從小深受蘇州傳統文化的熏陶,對古建築有著不解的情緣。自17歲參加蘇州建築技訓隊學習,從事蘇州城市建設系統工作40年。多年來,他幾乎走遍了蘇州城內的每一座老宅古建,以一己之力開展深入調研,撰寫了《平江歷史街區懸橋巷古民居調查與思考》,榮獲中國第三屆民族建築優秀論文獎,並針對近年來城市化進城中出現的一系例新情況,撰寫了《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正確處理好城市化發展和古城保護的關系》等論文。2006年,他自籌資金創辦蘇州古建網,搭建起蘇州第一個古建築信息交易平台,吸引民間資本,尋找古建傳人。三年多來,鄭志然從未停止他為保護蘇州古建築奔走呼吁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