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悠悠古鎮,何日引得“鳳”來棲?

悠悠古鎮,何日引得“鳳”來棲?

日期:2016/12/13 23:12:29      編輯:古建築紀錄
  留存著歷史記憶的古鎮,為人們探幽懷古、休閒度假提供了絕好去處。然而,當你踏上佛堂古鎮的老街,走在那被還原的青石板上時,你會感覺到這裡的游客並沒有你所想見的接踵而至,甚至難得看到一個游客團隊;閒情的市民穿行在古鎮老街,也是腳步匆匆。到古鎮旅游,為何難提到廣大旅游愛好者的日程表上?

  千年商埠,百年古鎮,想起來就有一種溫暖綿綿而至。

  這裡有水可品,悠悠義烏江,似乎在訴說著古鎮昔日的繁華;這裡有保留了上百年的傳統古建築可看,幢幢古宅串成了一條留存歷史記憶的古街;這裡還有原生態的民俗文化可欣賞,在那條青石板鋪就的街道兩側,流淌著千百年來流傳著的習俗……

  一幢古宅就是一個故事,一片古民居就是一幅歷史畫卷,擁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古鎮怎樣開發?其實早在2001年,有關佛堂古鎮開發的准備工作就已經啟動。即便從2007年成立古鎮保護開發利用指揮部(以下簡稱指揮部)算起,至今也已走過5個年頭。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為何還是難覓游客的蹤影?這些年來,當地在古鎮的保護開發中,又取得了哪些成績,還有哪些值得人們思考和總結的問題?

  十年開發:步履蹒跚節點難打開

  佛堂老鎮區,1.5平方公裡,擁有數百幢明清建築,吳茂記、潘園、新南山、義和裡、大文頭、新屋裡、日順裡、長新裡、官廳畈等大批蘊含千百年江南根脈的黑白民居,無不雕梁畫棟,呈現出一種原生態的美;佛堂老街總長2000余米,由“直街、商會街、鹽埠頭橫街、浮橋頭橫街”和東西兩條“副街”組成,街道兩側店鋪鱗次栉比,閱盡滄桑繁華。

  說起古鎮的保護開發,其中的成績也是可圈可點:成功申報了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對佛堂老街進行了修復,對部分文保單位和文保點進行了保護性修復,啟動了沿江碼頭堤岸及古民居苑一期工程的建設,搜集整理出版了有關佛堂古鎮歷史文化的史料……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劉正官曾指出:“義烏小商品市場揚名世界,商業文化尋根究底在哪裡,佛堂應該說有很大意義。佛堂是一個古商埠,有文化,商人有了錢辦教育,有了錢就建造一大群一大群古民居古建築。”因此說,對佛堂歷史文化的保護,僅從探索義烏商業文化的根,就有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然而,風雨中走過了這麼多年,游客卻沒能在古鎮看到特別新的亮點。沉默的古碼頭依然沉靜,江邊的那些古老民居依然破敗不堪,頗有一點“煙雨古鎮”的感覺。與其他一些地方的古鎮、古村、古城的保護開發相比,佛堂古鎮顯得步履蹒跚,節點似乎總打不開。

  前些天,我市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設專題組到佛堂古鎮調研時,一些老同志也有這樣的感受:靠這樣一條古街做不大古鎮的旅游,也吸引不了游客駐足觀賞。

  指揮部的同志也認為,現在的佛堂古鎮保護開發已經到了節點上。這就是拆遷,對沿江碼頭兩側比較零亂的房屋進行改造。對此,指揮部的同志用三個“宜早不宜遲”來形容:政策宣傳宜早不宜遲、拆遷安置規劃藍圖公示宜早不宜遲、舊村改造結合古鎮拆遷(村級)實施辦法出台宜早不宜遲。現在,對古鎮開發已經到了回顧總結、大刀闊斧推進的時候了。

  一條老街,一片老屋。這就是今日佛堂古鎮留給人們的風景。站在新修復的古鎮碼頭前不禁讓人沉思:當年這裡林立的茶樓酒肆、飯店客棧、藥鋪錢莊等何時能再現?

  尋根探源:是什麼束縛了古鎮的手腳

  古鎮因佛而生,因水而商,因商而鎮,因鎮而名。佛堂——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有如此重磅的頭銜,為何一直吸引不了游客的目光?十年開發,是什麼束縛了古鎮的手腳?

  指揮部的同志對此也是一聲歎息:個中原因一言難盡。其中主要有這樣幾條:首先是古鎮保護不同於工程建設,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管理上,最好采用古鎮旅游開發公司的形式,實行市場化運作。再就是觀念上還有待於進一步解放,擯棄一些程式化的東西。

  其實,像浦江的鄭義門、諸暨的西施故裡、江山廿八都古鎮,甚至國內其它古鎮的開發,基本上是通過成立投資開發公司形式運作的。而且一般是三年基本見成效。

  投入不足,旅游配套設施不完善,商品、餐飲無特色,也影響了古鎮的旅游發展。游客到達古鎮,用不了半個小時就可以把整條街逛完,在老街兩側商業區出售的商品,有特色的不多,大多還是較為常見的服裝、食品、農家生活生產用品等等。

  目前的古鎮旅游,充其量只是初級觀光型,不能滿足顧客休閒的需求。指揮部的一些同志認為,對古鎮的保護開發如果只停留在小打小鬧上,或純粹的為保護而保護,除了能引起一部分專家感興趣外,自然不會引起太多游客的關注。

  文化嫁接:突破“只保護,不開發”思維

  佛堂在唐、宋、元歷朝因寺興廟盛,然後漸成村落,漸成集市,漸成商埠,往來香客、小販、小商集聚落戶,生根繁衍。到明清時期,隨徽商、紹商相繼介入,使佛堂成了一個商貿業發達的商埠重鎮。這些小生產者建造的古民居雖有一定規模,但沒有體量大的官廳和祠堂。

  不過,佛堂有傅大士!還有北宋的王固,他是宋仁宗皇祐五年義烏的第一個進士。還有南宋徐僑,宋孝宗淳熙十四年進士,南宋著名政治家,賜谥“文清”。

  對佛堂古鎮的開發,是否可以就傅大士當年的活動做些文章?被毀的王進士祠,是否也可以重建?還有對徐僑的蹤跡是否也可以作些考證?另據評話小說《武松》一書中提及,快活林惡霸蔣門神,系佛堂鎮人氏。還有民國初年出版的《金台傳》一書中介紹金台這位拳王也系佛堂鎮人氏。對這些人的古宅或活動軌跡,是否也可以深究一番?

  就佛堂古鎮開發而言,目前除了老街、28處文保單位(文保點)、大片相連的古民居需要大力修繕保護外,有特色的老房子不多,還有低矮、零亂的舊建築也大都可以拆除,然後再將一些具有一定風貌的徽派、浙派古建築植入古鎮,引進部分大宅、官廳,再現古戲台、後花園等,做一些文化上的嫁接。這樣的古鎮,既保留了古鎮的原有面貌,也增添了新的風景,可謂兩全其美。

  對此,有些業內人士也認為必須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一方面,旅游熱帶來了商業熱,不能讓古鎮過度商業化,導致文化資源與人文環境遭破壞;另一方面,古鎮要突破“只保護,不開發”的思維模式,宜“留其體而優其用,存其神而新其形”。

  古建築專家羅哲文也曾說過,旅游開發與文化遺產保護並不矛盾,如果我們在做好文化遺產保護的措施上再進行產業開發,那不僅是一代人的利益保障,而且還是子子孫孫取之不竭的財富資源。

  凸顯特色:有賣點方能吸引游客

  “粉牆黛瓦,垂柳香樟;槳聲燈影,烏篷毛氈;小橋流水,石板纖道”。這是古城紹興的特色。5年內,紹興就投入10多億元,保護修繕了倉橋直街等五大片歷史街區。他們的做法:一是原汁原味的保護;二是原模原樣的恢復;三是有根有據的重建;四是有脈有絡的創新。

  再如山東台兒莊古城重建,那兒原是一張白紙。棗莊市委書記用一年時間親自走訪老人,到處搜集資料,在一塊空地上畫出了一張美好的藍圖。近鄰浦江鄭宅鄭義門,那麼多高大牌坊原先在歷史上也是沒有的,但豎立在那裡確實增加了不少看點。

  鳳凰古城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湘西邊城,到游人如織的旅游勝地,只用了10年時間。“鳳凰古城”負責人坦言,古鎮要吸引游客,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既要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建築環境與民俗生態,也不能讓古鎮只唱著“過去的歌謠”。

  反觀佛堂古鎮開發,其優勢是具有諸多古民居,但如果不嫁接一些“新”東西,僅以此為賣點來吸引游客,實是勉為其難。古鎮的開發當有自己的特色,必須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景點。

  沿江碼頭兩側可大做文章,比如在沿江建設一些與之相匹配的仿古建築,再現江面帆船如林的景象。

  歷史上的蒲川是佛堂鎮內部的主要水系。蒲川以西,是以橫縱街巷體系為特征的商業重鎮;蒲川以東,則以居住功能為主,分布有較多宗室祠堂等公共建築。而今的蒲川,不僅在地下沉睡了多年,而且成了當地一條名副其實的臭水溝。按照歷史延續性原則,如何讓古時的蒲川重見天日,然後對河道水系和兩岸風貌帶實行原生態的恢復,此舉或將成為古鎮開發中的一大亮點,再現古鎮“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景。

  守護“古味”:最炫“民俗風”

  當今許多古鎮的開發,為了吸引游客矚目,都在想盡辦法恢復一些老習俗、老傳統,如殺年豬、鄉村接親儀式、走高跷等,也有的舉辦觀音會、搖快船、劃龍舟、放河燈等,凡是涉及古鎮的一些古譜、古曲、工藝以及特色節慶、祭祀等活動,其實都是古鎮之所以成為古鎮的重要細節。

  根據佛堂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共收集、整理出民俗民間藝術51個項目,其中造型類3個,表演類45個,民俗類3個。比較有特色的有“秋千船”、“迎銮駕”、“抬閣跷”、“百子燈”等。

  這些民間藝術都是古鎮佛堂文化歷程的記憶,並各有千秋。此外,年復一年的“十月十”狂歡,更是對延續下來的佛堂民間藝術的一次大展示。

  守護“古味”須重視古民風。因此,在古鎮內如果能植入一些古戲台、大庭院,再配之以江南絲竹,讓民間藝人演繹其中;或讓“秋千船”、“迎銮駕”活動得到有效展示;或打造一台如《印象佛堂》之類的大型歌舞在江面上演出……這樣不僅能豐富游客的行程,還能讓其真切地感受到當地豐富多彩的民俗生態,感受到這不僅是一個自然與人文景觀豐盈的古鎮,更是一個適合現代人休閒的古鎮。

  每當說起古鎮的開發,如果能達到“游客不但想來,而且來了就不想走”!那該是一種怎樣的成功和喜悅!佛堂古鎮,何時能讓養在深閨大院中的千金小姐,摒棄羞澀,主動換上春裝接待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們?人們在翹首以待。

手工藝人聚集在老街上。

新華劇院。

沿江碼頭。

正在移建的古民居苑。

旅游考察人員行走在老街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