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文化產業園燒錢多盈利難 有園區暗中圈地做房地產

文化產業園燒錢多盈利難 有園區暗中圈地做房地產

日期:2016/12/14 9:14:55      編輯:古建築紀錄
    近年來,集聚效應明顯的產業園區成為各地發展文化產業的主要抓手。據了解,在各地文化產業園呈現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埋下隱患,一些園區投資大難收回成本、透支歷史文化資源,甚至還有地方打著建設園區的旗號,暗中圈地做房地產項目,亟待引起高度重視,制定並完善相關管理政策。

  據悉,文化產業園投資動辄幾千萬元上億元,多則數十億上百億的也不鮮見,但由於投資巨大,目前只有少數能維持收支平衡,多數園區在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

  武漢“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投資方武漢致盛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慧說,園區投資幾千萬,運營成本每年都要100多萬元,盡管現在一期園區已經飽和,但是要過六七年才能實現盈虧平衡,三年收回成本的原計劃也無法實現。

  現在許多文化園區為打出“特色”牌,紛紛依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大興土木,中視傳媒無錫影視基地副總經理季美娟認為,歷史文化資源可以利用,但關鍵在於要找准對社會和國人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文化資源。

  地處武漢市江夏區的譚鑫培文化園占地3600畝,是全國最大的京劇主題公園。江夏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蔡明貴表示,文化園計劃總投資6.6億元,目前已由政府投入1.2億元左右,建成文化主題公園、譚鑫培古戲樓。

  在現場,免費開放的主題公園游客稀少,譚鑫培戲樓因為演出成本較高,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只有兩個工作人員負責日常維護。蔡明貴表示,京劇大師譚鑫培生於江夏,區裡想借著這個文化名人發展文化產業,但主題公園的維護費每年都在400多萬元,實現盈利收回成本可能是一個較長的周期。

  西安交通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呂曉寧認為,如果文化園區依托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夠深厚,很難形成長效發展機制,反而會透支破壞歷史文化資源。

  文化學者、西安外事學院文化產業學院院長肖雲儒也認為,透支歷史文化資源,過度策劃趨勢值得警惕,一旦脆弱的文化生態無法承載超負荷的策劃和開發,反而會破壞固有的歷史文化景點,弄得古不古今不今,實為不倫不類。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