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西方對中國文化有一點恐懼

西方對中國文化有一點恐懼

日期:2016/12/14 8:54:41      編輯:古建築紀錄

現場對話成中英

    5月21日,第二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山東聖源書院開幕,鳳凰網現場對話夏威夷大學哲學教授、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中英。成中英表示,國學熱雖然在80年代後期興起,但被經濟浪潮淡化,“國學熱是持續發展的過程,要不斷經營。”而西方在面對中國文化時,因為沒有過多的心理准備,可能會有懷疑、抗拒,甚至恐懼。

    鳳凰網:你對“國學熱”有何看法?

    成中英:國學熱從80年代後期就開始,但是持續能量不夠,被經濟浪潮淡化。這是一個自然的現象,一方面我們要回到本原,了解自己的文化價值,掌握自己的文化資源,但因為經濟是具有很大引誘的世界,所以文化又開始喪失。

    怎樣能夠尋求經濟與文化、人文與科學間的平衡,尋求有效性和正義性,現在是很好的時候了。國學熱是持續發展的過程,要不斷經營。國學永遠是一個基礎,永遠是一個方向。

    鳳凰網:中華文化在與世界文化融合過程中,遇到哪些阻力?

    成中英:遇到阻力是毫無疑義的,中國文化參與到世界之中,走出去也是一個緩慢、持續的過程,從80年代後期直到今天,也算是一個橋梁。西方從遠處看中國,他們初步對文學有所認識,當文學變成實體的時候,就會覺得很有力量,心中可能沒有准備,有一點憂慮或者說恐懼,對中國文化產生一種懷疑。在懷疑中,就會對中國文化有一種抗拒,比如在孔子學院發展過程中,他們覺得不需要孔子。其實,中國文化與基督教文化不沖突,因為一個是宗教一個是道德,二者並駕齊驅,中國人應該幫助他們理解,讓他們知道沒有矛盾,是人類命運的重建。

    西方文化需要對中國文化進一步了解。對於我們來講,文明對話就是建立中西深入了解的方式。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對西方的了解還不夠,只有相互了解才可以更好展示我們自己,架構出中西方認識,達到彼此和而不同的境界,這是將來的一個方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