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多家媒體記者實地踏訪河北長城保護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

多家媒體記者實地踏訪河北長城保護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

日期:2016/12/14 21:28:0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樣邊長城

撫寧界嶺口段長城

  9月21日至23日,中國文物報聯合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日報、騰訊網等8家中央級新聞媒體赴河北采訪長城保護工作。采訪團先後走訪了張家口市的樣邊長城、萬全右衛城、大境門,秦皇島市界嶺口長城、山海關長城,並與當地文物部門和長城保護員進行了座談。

  張家口是中國長城修築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境內保存有八個歷史時期的長城1804.846千米,有石壘、土夯、土石混夯、磚石等多種建築形式,構成了鎮城、衛、所、堡、敵樓、烽火台等防御體系。

  在張家口市,記者團實地踏訪了位於懷來縣的樣邊長城。據考證,明代修築長城時把這段長城作為樣板工程,所以命名為樣邊。樣邊長城是懷來縣境內保存最完整、建築質量和規格最高的一段長城,總長約3000米,城牆都是用規則的大石條砌成,城基寬5.5米、頂寬4米左右、高度在4至8米之間。盡管這段長城在明朝初建時有著輝煌的歷史,但因坐落在人跡罕至的群山之中,如今它已成為人們俗稱的“野長城”,處於無人看護的境地,不少地段都因風雨侵蝕瀕臨坍塌。

  為做好全市長城保護管理工作,2012年5月,張家口市設立了科級事業單位“長城保護管理處”,這是目前為止河北省唯一一個專門的長城保護專業機構。但由於管理處僅有3個編制,經費又少,每年只能完成4次長城巡查測繪。如果依靠現有的人力,走完全縣1800多千米長城需要一二十年。

  在萬全右衛城,記者團走訪了衛城南、北甕城搶險保護工程現場。萬全右衛城地處張家口市區西北翠屏山長城腳下,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素有“京西第一衛”之稱。衛城建造初期,只是夯土為城,明正統三年(1438)始用磚包,此後歷代又進行了五次重修。正在進行的萬全右衛城保護工程預計投資3000萬元,目前已到位1250萬元。沿城而行,周長3522.2米,高12米的城牆巍峨壯觀,大部分城牆保存完好,城牆外還有棧道和綠地,人文景觀和自然生態景觀交相輝映。

  在大境門長城腳下,石質門楣上“大好河山”四個紅色的大字引人注目,如今這裡已成為張家口的標志性建築。大境門長城始建於清順治元年(1644),是萬裡長城唯一稱為“門”的雄關,隨同講解的當地歷史文化愛好者將其稱為“和平之門”“溝通之門”。在大境門東側百米處,經考古發掘,發現了一個門洞,高2.4米、寬1.62米的“小境門”,也稱“西境門”。此門大小僅可通過一輛牛車,門道的青石板上至今可見深深的車轍印。自2005年以來,當地共投資近億元對大境門周邊800余戶居民進行了搬遷,修復了大境門城樓、小境門、大境門東西兩側城牆和敵台,新建成25000平方米的大境門廣場,文物古跡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周邊環境全面改觀。

  在秦皇島市,記者團前往撫寧區界嶺口村,與當地長城保護員一起登城巡查。據介紹,撫寧區2003年12月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長城保護員隊伍,至今已有長城保護員21人,負責全區142.5千米的長城保護巡查工作。這些長城保護員都是當地的村民,每隔三四天需對各自負責的長城巡查一次,每人每年能得到1000多元補助,可以說是義務保護。現在,縣裡在每位保護員的家門上懸掛了“長城保護工作站”的大牌子,保護員的名字和聯系電話也印在上面,十分醒目。這些長城保護員不僅擔負著巡查的任務,如果有游客來參觀,還會主動講解長城的歷史,宣傳長城保護的重要意義。據了解,如今這些保護員的平均年齡已有56歲,因待遇低已面臨青黃不接的問題。

  在山海關區,記者走訪了山海關長城靖邊樓段499米長城修繕工程現場,按規制訂制的長城磚、澄黃致密的城牆夯土,無不顯示出工程的高標准、嚴要求。據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山海關長城保護工作得到了中央領導、各部委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自1952年以來,國家投入巨資,修復了天下第一關箭樓、老龍頭長城、角山長城、山海關古城及城牆、山海關關城及東羅城等長城建築及景觀。正在進行的這段長城維修工程,力爭2015年底完成總工程量的90%,將於2016年全面竣工。

  通過實地采訪,大家深切感受到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的重大意義和艱巨復雜,長城保護仍任重道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