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手工藝人“趕大集” 盼民間手工絕技後繼有人
日期:2016/12/13 23:11:15   編輯:古建築紀錄
山西民間手工藝底蘊豐厚,素有“古代東方藝術博物館”之稱。此次工藝美術展覽,匯集工藝美術精品和部分館藏珍品,總計5000多件。
記者看到,現場除了展出的工藝精品外,民間能工巧匠們的技藝展示更引得觀眾連連稱奇。在展廳一角,不少參觀者正在親手體驗绛州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刷好顏料,放上紙,用自制棕刷輕輕刷平,揭開後,尉遲恭門神像便躍然紅紙上……
“第一次參加山西省內的專業手工藝美術展。這次展覽讓很多傳統的手工技藝為人們熟知、也讓人們喜愛。”吳百鎖是绛州木版年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據吳百鎖介紹,山西绛州木版年畫發端於宋金,興盛於明清,較楊柳青、朱仙鎮、桃花塢年畫問世均早,最早見於北宋《佛說北斗七星經》之雕版插圖。隨時代變遷,古版制作已逐漸失傳。因此,從民間收集古版約500塊、老畫600余幅。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明代。
“現在只有六七名徒弟,包括自己的家人。”吳百鎖的女兒吳冰24歲,當幼師的她在空閒時間也幫助父親進行木版年畫的制作。“只能幫爸爸修木版,或幫忙繪制彩色年畫。”吳冰說,“但我感覺,非遺保護的力度還比較弱,希望這種古老的文化能夠傳承下去。”
“隨著現代化生活快節奏,一些手工藝會漸漸忘記,帶有民族和文化特色工藝也會失去傳承。”一位參觀者說,所以民間工藝展示和民間技藝亮相,不僅是一種展示和宣傳,更是一種傳承。
在展廳舉辦的職業技能大賽現場,一位白發老人專注的在白色瓷盤上用顏料管狀的工具描繪牡丹圖案,吸引了很多圍觀群眾。“這叫立線,這項技藝源於明代,是陶瓷界唯一的一項由山西首創用在琺花器上的技藝。”61歲的甄國民說。
據甄國民介紹,《中國陶瓷史》記載,山西琺花器萌芽於金元時期,興盛於明代,晉南、晉中南時候古建築上所用的立線技藝用在陶瓷上。自清雍正之後斷代,至今200余年。 山西琺花器原本應與宜興紫砂齊名,如今紫砂壺享譽海內外,而山西的琺花卻沒落了。甄國民說:“我來參加比賽的目的,就是志在把琺花工藝通過此次比賽讓更多的人知道,從而保護和傳承下去。”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山西工藝美術行業從業人員為6328人,產值達31.59億元,銷售收入為34.09億元,16項手工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5項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盡管數字喜人,但是山西民間手工藝卻面臨著“父無子傳,師無徒教”的嚴峻現實。山西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長李榮鋼告訴記者,此次展覽,旨在提高政府和老百姓的認識,激發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和傳承中去,同時也有望促進山西省首部傳統手工藝保護條例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