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村保護難掩衰退之痛 “活態保護”勢在必行

古村保護難掩衰退之痛 “活態保護”勢在必行

日期:2016/12/14 10:54:15      編輯:古代建築

  “傳統村落應該是一種活態文物,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鮮活載體,維系著中華民族最為濃郁的‘鄉愁’。”10月30日,市政協委員、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鐘德彪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在於人、在於有靈性,因為古村落不單單是建築遺存,還包括文化傳承。”     文化是古村的重要標志     在連城宣和培田,一棟棟嶄新的別墅矗立在村北,與村中古老的建築群相映成趣;村中的鵝卵石小徑,柳樹環抱中的荷塘,怡然自得的村民……古樸與現代、自然與人文在這裡相得益彰。     走進閩西的一些古村落,踩著悠長的鵝卵石小道徜徉於黑瓦青磚間,或是瞻仰樓台亭榭、細品風俗人情,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古人在這裡釀造出來的文化氣場。     鐘德彪委員告訴記者,我們所說的古村落,是按照“開發歷史久遠、村落自成體系、文化傳承深厚”這三個條件來界定的,“而文化傳承則是其中的重要標志。”     “一個村落,如果沒有文化、沒有傳說、沒有故事也沒有情懷的話,那不過就是一座冰冷的建築物而已,始終無法激起人們對村落的向往和眷戀。”鐘德彪坦言,一個村落的文化是溫暖、持久、理性和潛移默化的。這些文化就附著在村落的山水田園、民居古建、亭台樓閣、路橋廟宇之間;附著在人們約定俗成的言行舉止、思維習慣、理想追求、人生態度上面;附著在傳承久遠的祖訓家規、村規民約、歷史記憶、民間藝術方面。     “古村落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則是古村落綻放的奇葩。”     古村保護難掩衰退之痛     此前,記者曾在中國(福建)古村落文化遺產高峰論壇上采訪過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原院長黃漢民。黃漢民稱其經常會在省內進行古村落保護調研,有些村落幾年間會去好幾次。每回舊地重游都會發現,很多村落比上回造訪時破舊,很多好的東西慢慢地消逝在視線裡。“大批傳統村落因為整村搬遷、文物被盜賣、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等原因而造成‘文化空巢’現象,讓人非常痛心。”     對此,鐘德彪委員也有著相同的感悟:隨著現代化、城鎮化的強力推進,受城鄉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分配不均衡,社會矛盾加劇等影響,越來越多的農民搬離鄉村,奔向城鎮。“原本穩定的鄉村文化結構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和肢解,歷史上守望相助、溫馨和諧的村落文明開始走向衰亡。”鐘德彪說,若不及時對這些積澱了深厚文化底蘊的古村落進行有意識的保護和開發,那麼以鄉村社會為依托,祖祖輩輩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或稱民間文化、民間文藝,則有可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消亡,成為歷史之痛,文明之痛。     “活態”保護是文明符號     今年以來,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忙於著手再次出版大型客家啟蒙讀物《一年使用雜字文》(又名《元初一》)。該讀物原為清康熙年間才子林寶樹所作,介紹從大年初一早起放鞭炮開始到年三十除夕一家團圓的客家風俗、耕作收獲、民間文藝……描繪出一幅客家地區美輪美奂的生活畫卷。此次再版,提煉、歸集《元初一》的核心內容,用連環畫的形式加以展示,並附注釋、注音,對弘揚民族文化、宣傳核心價值、展示客家風情、記住閩西鄉愁、推動社會進步有著重要作用。年底即可完成出版工作。     傳統古村落是文明的一個符號。保護古村落就是保護傳統文化,保護我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和傳承的血脈。保護古村落的本身在於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神明,尊崇自然規律的實際行動。鐘德彪稱其為“活態保護”。     如何留住這些文明的符號,鐘德彪委員有著自己的看法:“做好古村落立檔調查和口述史搜集整理,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記憶;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力度,著重培養閩西民間文藝接班人;發揮民間文藝家及民間藝術工作者和古村落村民的主體作用;著力提升閩西民間文化內涵。”鐘德彪稱,通過做這些事情從而激發全體人民對閩西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保護好整個文化的生態系統和流淌著的文化血脈。

      (來源:閩西新聞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