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名鎮點綴在沅江上的古老珠寶
日期:2016/12/13 21:11:05   編輯:古建築紀錄
寧靜邊城
拉拉渡,連起湖南邊城和重慶洪安
洪安劉鄧大軍指揮所內
浦市老店鋪林立
浦市的深宅大院
浦市老宅內的窗花
浦市老巷
浦市的小學就在萬壽宮旁
文/本報記者 封銳 圖/本報記者 劉謙
從洞庭湖出發,行船走沅江水路逆流而上,漸漸兩岸懸崖峭壁,進入神秘的大湘西,人、舟與沅江一起淹沒在綿延的武陵山。沅水之上,在古代,千帆競逐,是一條繁榮的商路,也是旅人由湖南進入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的通道。
沅江兩岸,碼頭林立,千百年來,形成了無數個千古名鎮。如果說沅江是條碧光閃閃的項鏈,那這些千古名鎮就是點綴在項鏈上的絢麗寶石。如今,歲月雖然使它們蒙塵,但是擦掉塵埃,我們重新回到那個曾經的繁華世界。
千年浦市 繁華落幕的碼頭
浦市,歷史上沿沅江進入湘西苗疆的前哨,水運、驿道的節點,軍事,商業,往來繁忙,盛極一時。有人說它是“大流域文化”的象征,有人說它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探索地”。
沅江寬闊,千年的古鎮,孤寂的碼頭,繁華與衰敗,都因它。
美麗的沅江,古老的驿道
現在,從長沙到湘西,走長渝高速公路,進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第一站是泸溪。
古代,從洞庭湖溯沅江而上,進入湘西第一個名鎮是泸溪縣浦市鎮。
浦市是湘西水陸交通的要沖,是古代通往外界的水路和通向苗疆的山路的最佳結合處,是通達川、黔的重要驿站。很多貨物在這裡登船上岸,上岸後再往前就是通往苗疆的陸路驿道。20余裡的山路上,青石板古驿道一路延伸,直到鳳凰。民國時期,大文豪沈從文回老家,就是由浦市登岸,繼而沿驿道走山路到鳳凰。
如今,水路已經衰落。在泸溪縣城出高速公路,通往浦市鎮的水泥公路沿江而上20公裡,穿梭在峭壁上,下面是寬闊的沅江,看不到古時百舸千帆的熱鬧場面,靜靜的沅江上,成群結隊的鴨子在水中嬉游,清晨的江面上霧氣氤氲,對岸沙洲、樹林、人家,恬靜怡然。
安靜的民宅,悠長的石板街
到達浦市,沅江邊一座“愛鄉樓”,又是游客接待中心,裡面有關於浦市的詳細介紹。愛鄉樓旁邊,從一道外面看來不起眼的弄堂巷口——李家巷進去,如同誤闖入一部空寂的古代無聲電影。很安靜,大戶人家的豪宅大院,下河的太平街,長長的正街……石板街道上,飯館,雜貨,茶館,理發鋪等等,兩旁的店鋪一字排開。徜徉徘徊在那些古舊的巷子裡,我在長長的石板路上迷途了。
浦市是一個因軍事而立、因商業而興的古鎮,因地理位置重要,成為歷來兵家水陸要津。漢代,伏波將軍馬援曾在這一帶征討“南蠻”;南宋,岳飛派譚子興從武陵(今常德)移駐浦口征蠻,並設千戶所;明、清,浦市築城,更成為重要的軍事戰備據點。1861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途經此地入川,攻占浦市,在浦市病死一妃。石達開與王妃在浦市住過的房子,歷經兩百多年風雨,依然完好,後來成為張家書院,現在仍有百姓居住在裡面。高牆大院,兩層樓房,屋頂幾米高的“斗拱天窗”,通風透亮。
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學校、醫院、軍隊等紛紛搬來,浦市一時被稱為“小南京”。國民黨陸軍監獄也輾轉搬至這裡的吉氏宗祠,更名為國民黨中央聯合軍人監獄,現在破爛著,卻依然孤獨地聳立在一處田間。旁邊的禾苗已然青青,空蕩蕩的監獄,鎖著的是裡面牆面上依然保存的詩詞口號和寂寞塗畫。
逝去的富商, 孤寂的大院
“一個包袱一把傘,來到浦市當老板。”曾經,一個繁華的浦市,承載了來自全國各地紛至沓來者的發財夢,各地的商業會館相繼成立。
明代洪武年間,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往來浦市貿易,十分繁榮,清代乾隆至鹹豐年間,達到鼎盛。1739年,清朝趙治會在《重修浦峰寺佛殿壽殿碑記》中記載:“兩岸之間,煙火萬家,商賈輻辘,舟楫絡繹……上而滇黔,下而常岳……騷人墨客,工農商賈,莫不以時雲集於此。”
浦市造就了許多富商,崛起了一批豪宅。據考證,浦市僅“三井三廳”的宅院就有124座之多,這些建築,都有幾百年以上歷史。最大的李家宅院,占地20余畝,有“12井12廳”,當時還建有後花園和游泳池。吉家大院保存較好,進深58米,由磚木築成,四周10多米高的厚厚風火牆,氣派非常,既防火又擋風還防土匪。屋內“三井三堂十二房”,雕梁畫棟,由青石板鋪成的天井既通風透光又消水消雪,樓上則使用滑輪吊裝囤積貨物。浦市古宅大院,最大的特色在於“斗拱式天窗”及“前店後院”的商業特征。
但到近代,水路的沒落,一座生動的浦市,宛如被時間定格,保留下來3條商貿街道、6座古戲樓、10多裡長的城牆和12座城門、13省(地)會館、20多座貨運碼頭、45條巷弄、50多家幸存的風火牆“窨子屋”、72座寺廟道觀、90座坊(土地堂),唯獨不見了原來的主人。10多根高大立柱的“萬壽宮”裡,那高唱辰河高腔的戲子已然不在,只有旁邊小學,傳出朗朗的讀書聲。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千年浦市,只留下浮華遺夢。
雨霧邊城 遺世獨立的世界
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出發,走長渝高速吉茶段65公裡,就到花垣縣邊城鎮。這裡自古就有“一腳踏三省”的美譽,小鎮原名茶峒,後改名為邊城。
因文學大師沈從文,因畫家黃永玉,我們去尋找邊城,去尋找那個美麗單純的翠翠。
翠翠島
風光旖旎中的永恆牽掛
渝湘黔三省邊界,有條清澈明淨的清水江,在清水江的水中央,有一個小島,四周環水,東面是湖南,西北是重慶,西南是貴州,民間俗稱“三不管島”。
與“三不管島”相望的另一個小島,就是“翠翠島”。黃永玉說過,“花垣是湘西的花園,花園的花園就是茶峒,花園的花園的花園就是翠翠島”。小島占地15畝,遠遠望去形似一只古老的渡船,靜靜地停泊在江中。
翠翠島上,翠翠美麗的雙眸癡癡地望著遠方,翹首期盼的模樣,像是在尋找大傩和二傩, “也許明天就回來”。
百家書法園
在邊城讀《邊城》
翠翠島東邊的江對岸樹林裡,是一座“中國邊城百家書法園”。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親筆題寫園名,並由李铎等當代中國百位著名書法家,書寫沈從文先生約6萬字的《邊城》全文,再由民間能工巧匠在石塊上精心雕刻。
如果說古鎮邊城的石板街、吊腳樓,讓人感受其歷史久遠和燦爛的民族文化,翠翠島上憂郁而典雅的翠翠雕像,展示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的藝術風格與大家風范。那麼,中國邊城百家書法園,令人在大自然與文學藝術巧妙結合的優雅奇境之中,解讀沈從文先生《邊城》名著的哲理,領略中國書法藝術之博大精深,感受邊城之韻味。
洪安古鎮
隔河相望的小家碧玉
邊城鎮的對岸,就是洪安古鎮。鎮內古建築群立,四合院縱橫交錯,其工藝、造型獨特,土家苗寨風情別具一格。
洪安古鎮隸屬重慶秀山縣,也屬於沈先生筆下的邊城。
拉拉渡是邊城鎮和洪安鎮間最為便捷的交通工具,只要這邊一聲吆喝,那邊的老船夫就會將船緩緩地拉過來。
洪安不僅是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游休閒勝地,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更是成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
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揮師挺進大西南時,洪安也是入川的第一站。而今,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的紀念碑,聳立在洪安鎮信合賓館前的廣場上。紀念碑高十余米,造型獨特,為三稜形。三個面分別代表著接壤於此的一市兩省,整座碑體像一把雪亮的刺刀,直指雲霄,令人為之一震。
1949年10月,劉鄧大軍揮師向大西南挺進。11月6日,沿川湘公路入川的解放軍先頭部隊攻占洪安,與從川北入境的賀龍部隊遙相呼應,拉開了解放大西南的序幕。
邊城,當你探訪這座美麗的小城,你的眼裡一定會閃動著美。它在都市的喧囂之外,寧靜,別樣。
向導提醒
清早從長沙出發,開車走長(長沙)渝(重慶)高速,中途到達泸溪縣出高速,約350公裡,4小時左右。中午在泸溪縣城定下房間並吃午飯,駕車前往浦市鎮。下午參觀完浦市古鎮,回到泸溪縣城。沿江大道晚上有小吃一條街,可吃夜宵賞沅江夜景,江對面是峭壁。
第二天一早起程,繼續走長渝高速,到達花垣縣邊城鎮,約150公裡,2小時左右。上午游覽邊城鎮,坐拉拉渡到一河之隔的重慶市洪安鎮。中午在觀河樓吃午飯,晚上可住邊城客棧,第三天早上返回長沙。
達人評分
景點魅力指數:★★★☆☆
因河而生,古鎮的美,需要靜下心來品味。遠離城市的喧囂和內心的浮躁,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精神世界。
交通便捷指數:★★★★★
從長沙到泸溪縣,再到花垣縣邊城鎮,一路走長渝高速,方便快捷。泸溪縣城到浦市鎮的公路也非常好走。
住宿舒適指數:★★★★☆
泸溪縣城的辛女大酒店(0743-4260088)住宿條件不錯,風景也美,旁邊就是沅江,晚上還有夜市小吃一條街。邊城鎮的三不管島度假酒店是四星級,設施好;景區內的客棧推薦橋峰金緣、白門客棧、酉水人家、周泉泰客棧,融入邊城美景之中,價格便宜。
就餐美味指數:★★★☆☆
不管是浦市還是邊城的美食,都是漢、苗、土家各民族和各地區的雜燴與融合。浦市古鎮上有各種小吃;邊城鎮的觀河樓味道不錯,可邊吃邊賞美景。
購物特色指數:★★☆☆☆
浦市古鎮的街巷上,有各種店鋪。邊城鎮的沿河街,有來自湘西、重慶、貴州的山貨、水產以及民族特產。
娛樂趣味指數:★★☆☆☆
浦市古鎮和邊城鎮的游玩項目和設施不多,是一種原生態的繁華與落寞、歷史與現實所形成的鮮明對比。穿尋在每一個巷口角落,處處都有故事。
三湘美食
自古以來,浦市商人,來自全國各地,浦市吃飯講究“八菜八碟”、“七個盤子八個碗”。浦市鐵骨豬,骨質緊密,經測定骨強度為全省地方豬之最,被列入《國家級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浦市甜橙,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栽培歷史,1997年在全國柑橘良種評比會上,列為全國十大柑橘優良品種。
“一鍋吃三省”火鍋,是邊城鎮的特有菜肴。這裡位於三省交界,雖在湖南境內,但飯菜口味更偏向重慶,兼具貴州菜風。來自湖南、重慶、貴州的豆腐、腌菜、鮮活河魚等放在一個火鍋裡炖,味道鮮美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