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的翼腳構造

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的翼腳構造

日期:2016/12/14 19:20:33      編輯:古建築紀錄

翼腳構造

中國古代建築屋角的轉角部位向上翹起,使兩個方向的檐部在立面上形成優美、輕靈、流暢的曲線,宛似鳥翼,故稱為“翼腳”。從平面上看,在兩個方向各形成一條向45度(在矩形、方形平面建築中)斜角方向逐漸向外伸出的和緩曲線。

翼角由老角梁、仔腳梁、翼角椽、翼角翹飛椽、大連檐、小連檐、檐頭望板、枕頭木等構件組成。

一、角梁

這裡指外轉角角梁。在矩形平面的四坡頂建築中,角梁位於同檐面和山面各成45度角的分位上。

角梁分為上下兩層。下面一層為老角梁,上面的是仔角梁。老角梁與仔角梁後尾交於搭交金桁處。老角梁的上皮做桁碗(承接桁檩之帶碗口的構件,垂直於面寬方向,疊置於撐頭木之上,中部承正心桁,前端承挑檐桁。碗大小同桁徑,以承受桁或檩)。仔角梁的下皮做桁碗,並合抱住搭交金桁的交點處。這是最常用的做法。另一種做法叫“插金做法”(俗稱“刀把做法”),用於重檐或多層檐的下層檐角梁,其後尾不和搭交金桁相交,而是做榫插入角柱。榫可做成半榫,也可將老角梁後尾做成透榫,出榫部分做成方頭或“麻葉雲頭”。

角梁的伸出和翹起有“沖三翹四”之說。“沖三”是指仔角梁梁頭的平面投影位置,比正身檐平出(即檐椽頭部至挑檐桁中線之間的水平距離)的長度在加上3個椽徑。老角梁的前端頭部,一般做成霸王拳的形式,後尾刻做三岔頭。所謂“翹四”是指仔角梁頭部邊稜線(即大連檐下皮,第一翹上皮位置)比正身飛椽椽頭高出4椽徑。

角梁的翹起有三個因素:⑴、老角梁的前部是扣壓在正心桁和挑檐桁上面的,而後尾卻被壓在金桁下面,使老角梁本身前端向上翹起。⑵、仔角梁頭部探出老角梁以外部分,比它的正身下皮延長線又翹起一個角度,使仔角梁頭比老角梁頭翹起更高。⑶、角梁本身的高度尺寸大於正身檐椽和飛椽。

二、翼角椽

翼角椽系檐椽在建築物轉角處的特殊形式。翼角椽無論是平面、立面及構造形式都與正身椽不同。

緊靠角梁的翼角椽為第一根,緊靠正身椽的翼角椽為最末一根。在平面投影上,正身椽與角梁的夾角為,而翼角椽從最末一根起,至第一根,其與角梁的夾角則逐漸減小。同時,從最末一根翼角椽起,至第一根翼角椽,其外沖的長度也越來越大。第一根翼角椽沖出長度接近老角梁外沖長度,但翼角椽本身長度約等於正身檐椽,所以它的後尾大約落在老角梁2/3長位置處的仔角梁上。所以仔角梁梁側應從第一根翼角椽後尾處開槽,以承搭翼角椽尾。從立面上看,翼角椽椽頭從最末一根起逐漸抬高,至第一根翼角椽已接近老角梁頭的高度。

三、翹飛椽

翹飛椽是正身飛椽在建築物翼角部分的特殊形式。它和正身飛椽的區別在於:(一)、翹飛椽隨仔角梁向外沖出,所以比正身飛椽長。(二)、翹飛椽需隨仔角梁翹起,所以它的上皮線不是一條直線。(三)、翹飛椽頭隨著起翹而逐漸翻轉,呈不同角度的稜形,而與正身飛椽的方形椽頭不同。(四)、翹飛椽隨起翹而產生的扭脖(稱翹飛母)的角度不斷改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