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接龍橋”:當年商賈雲集 如今淒冷荒涼

“接龍橋”:當年商賈雲集 如今淒冷荒涼

日期:2016/12/14 8:54:42      編輯:古建築紀錄
 接龍橋被翻修後已看不出當年模樣
 

    接龍橋,位於渌口鎮渌濱東路,橋長約100米,屬於石拱橋。
    起初,因連接沙窩裡和伏波嶺兩處而得名“接攏橋”。時至清朝,因每年會在橋下進行龍舟賽,人們口耳相傳後,變更為了“接龍橋”。
    這座橋的變化,見證了渌口的繁華,尤其是接龍橋碼頭,每天都有幾個班次的輪渡,上演著“橋上土車東來西往,橋下木舟北去南歸”的場景。
    而今的接龍橋,卻很冷清。橋面在幾年前被重新翻修,護欄也堙沒在雜草中,而承載重任的輪船碼頭,也失去了當年模樣。
    連接“一總”和“二總”
    因此得名“接攏橋”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有的是紙醉金迷,六朝煙水氣。槳聲燈影裡的接龍橋,有的則是繁榮的貨運與商業。
    順著渌濱東路的指示牌,記者蜿蜒前行。行至伏波廟再往下走50米,才在轉彎處見到“接龍橋”,這一段路顯得異常寧靜與別致,橋旁有一排老房子,皆為前店後宅的格局,橋面最近幾年剛修繕過。
    “原來這座橋都是麻石路,後來經過修繕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當地居民說。
    對於接龍橋的由來,在這裡住了74年的易佳臨老人非常清楚。在他撰寫的《古鎮千秋》一書是這樣說的:接龍橋興建於明朝,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因連接“一總”沙窩裡和“二總”伏波嶺,而得名“接攏橋”,而橋下的碼頭,則和沙河裡碼頭、關口碼頭一起,成為當時渌口古鎮的交通要塞。
    “你看這一個小碼頭,實在看不出它能發揮什麼重要作用。但想象一下過去的情景吧,那可是相當的熱鬧。”易老說,當時運貨或者出行,基本依靠湘江的水路,每天,接龍橋碼頭四面八方的貨物、旅客不斷湧來,毛主席當年來伏波嶺考察農民運動,就是從這個碼頭上岸的呢!
    每年端午,龍船在此比賽
    變為“接龍橋” 

    長年累月的繁忙客流,使得渌口古鎮到清代中晚期,就已經酒肆店鋪林立。不僅如此,人口也越來越多,各地商賈都留居於此,街上的活動也豐富起來。
    “每年的龍舟賽就在這座橋下的渌江上進行,因此後來人們更願意叫它‘接龍橋’。”易老說,每年端午節前,街上有錢的商賈輪流做東,召集街市上的人商量好賽龍舟的日子,然後所有龍舟在附近的得勝洲報到,再一起劃至接龍橋進行龍舟比賽。
    每當劃龍舟的日子,附近的居民就會聚攏在這座橋上觀看。隊伍最多時有20多支,船身、船上的羅傘旌旗等裝飾,以及劃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都要求一色,劃動時有如游龍戲水,場面異常激烈。而台上觀戰的人看得很是激動,連連吶喊助威。
    勝出的龍舟,獎品是一只船槳,在吹鼓手的音樂聲中,在眾人的簇擁下去街上游行一圈,威風一下。一輪輪比試結束後,參賽的選手在殿內聚餐一頓,一般都要擺上十幾桌,熱熱鬧鬧吃完才會散。
    “賽龍舟這樣的風俗,在十年前還挺興盛,近幾年卻沒落了。”易老說,隨著城市的發展,賽龍舟的風俗已隨著老街的沒落而漸漸消失。現在,還是有人特別懷念接龍橋的賽龍舟,他們說,這座橋和一場場龍舟比賽,都豐富了老渌口人的記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