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古城重慶》揭往事:較場口差點成行政中心

《古城重慶》揭往事:較場口差點成行政中心

日期:2016/12/13 22:42:17      編輯:古建築紀錄

  老重慶的排水系統有哪些?七星崗附近的蓮花池是在什麼時候種上了蓮花?一本創作於上世紀80年代的舊書為讀者揭秘這些塵封的往事。

  近日,在整理館藏書籍時,市文史研究館找出了重慶著名文史專家彭伯通創作於1981年的舊作《古城重慶》,這本發黃的老書是我市第一本關於重慶街道變遷、街名由來、歷史沿革的著述,內容均來源於其走街串巷、伏案研讀的一手資料。

  彭伯通如今已近百歲,他的兒子彭光忠告訴記者,《古城重慶》版本稀有,市面上很難找到,彭家曾經收藏的幾本也已丟失,“這本書匯集了父親大半生的心血,現在他已不愛說話,關於老重慶的記憶都藏在這本書裡。”

  重慶曾有17道排水溝,11道入長江,6道入嘉陵江

  大陽溝、蹇家橋、潘家溝、回水溝……你可能聽說過重慶下半城這些以“溝”、“橋”結尾的特殊地名。你知道嗎?這些地名都來自老重慶錯綜復雜的排水系統。

  《古城重慶》介紹,在清乾隆時期,重慶曾有17條排水溝,均順應山勢修建。其中,流入長江的有11道,流入嘉陵江的有6道,構成一個很完整的排水系統,“居住在城裡的任何街道,傾倒廢水都可以流入水溝,排到兩江。”

  記者在書中看到,17道排水溝,分別為梁子上水溝、神仙口水溝、余家巷水溝……其中不少排水溝都是由當時的城門排水出去的。比如,余家巷水溝,就在江西會館洗墨池合溝,過翠微門右小溝流出城外;而藥王廟水溝則經由梅子坡下千厮坊,出千厮門。

  數百年過去,這些古老的排水溝還在嗎?記者昨日從渝中區市政管理局了解到,目前大多數老重慶的排水系統已難尋蹤跡,但在十八梯一帶還留有瞿家溝、回水溝等遺跡,它們仍然發揮著余熱,處理著生活污水。“這些污水經瞿家溝、回水溝等管網匯入響水橋主管道,然後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最後才排進長江。”

  較場口曾叫“扯謊壩”,差點成為重慶市行政中心

  提起較場口,稍微上了點年紀的重慶人都會脫口說出“較場壩的土地——管得寬”的歇後語,意為較場口四通八達,占地面積寬。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1946年的國民政府規劃裡,較場口曾被計劃設立為重慶市的行政中心。

  彭伯通介紹,當時的較場口熱鬧非凡,卻是普通市民的世界。“當時這裡小攤小販聚集,跑江湖的、行詐騙的也聚集在這裡……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因此,這裡還得了個‘扯謊壩’的稱號。”

  1946年,時任重慶市市長張笃倫,延攬國內外專家及社會賢達何北衡、茅以升、稅西恆、盧作孚等,完成了《陪都十年建設計劃草案》。在《草案》中,較場口計劃作為重慶市的行政中心,將建立一個規模宏大的廣場,同時市政府及所屬各局處、市參議會、市社交會堂、市中心圖書館、市博物館等全部集中到廣場周圍。廣場中央建抗戰紀念柱,廣場正門在民權路,入口處建凱旋門。

  彭伯通介紹,《草案》是精裝的一個厚厚的冊子,十分詳盡,“很多示意圖、工程圖、模型圖都出自專家之手。”不過,因為資金等各種原因,這個宏大的計劃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七星崗蓮花池曾是明丞相的別墅

  蓮花池位於七星崗渝海大廈附近,如今這裡既沒有蓮花,也沒有池,但在明代,這裡卻是一位丞相的花園別墅。

  彭伯通在《古城重慶》中介紹,明末,蓮花池有一座美麗的花園別墅,它的主人叫做王應熊。王應熊是神宗萬歷四十一年進士,崇祯三年拜禮部侍郎,六年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當時,王應熊把自己在蓮花池的別墅叫做涵園,鄉人則稱之為“丞相花園”。

  這個神秘的花園到底長什麼樣子?彭伯通說,據史料記載,園內亭榭台閣俱全,上下兩個池塘都種滿了蓮花,上池舊基周圍七十九丈(約260米),下池舊基周圍九十一丈(約300米)。當年,這偌大兩個蓮花水池極為罕見,漸漸的這一片便被叫做“蓮花池”。

  “上世紀20年代,重慶城開始修公路,最早的一條公路就從七星崗修過來,占了蓮花池一半地方。”重慶文史研究者肖能鑄說,那時候,丞相的別墅早已不見,但站在那公路邊,遠遠望去,依然可以看到蓮花池裡粉撲撲的蓮花,像來自畫一樣。(重慶日報記者 夏婧 實習生 楊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