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小城鎮大旅游:文化旅游古鎮的中國實踐

小城鎮大旅游:文化旅游古鎮的中國實踐

日期:2016/12/13 22:42:17      編輯:古建築紀錄

  作為一家定位於“文化旅游古鎮運營專家”的文化旅游投資公司,偉光匯通從其第一個項目彝人古鎮開始,用8年時間,終於完整地實踐了其公司提出的發展理念:“挖掘地緣歷史-改善旅游生態-打造文化古鎮-傳承歷史文脈-提升城市形象”。

  在我們走訪的該公司最具代表性的三個古鎮項目,彝人古鎮、灤州古城和最近剛剛開放的山東微山湖古鎮,都集中體現了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和古鎮開發“三位一體”的開發思路,從古鎮的建築設計、街區規劃、產業配套、城市管理等方面,使得這些項目最終都突破了單一的景區打造邏輯,形成了一個以文化旅游為特色的更綜合的小城鎮業態。

  “今天我們經營的古鎮已不再是單純的旅游景點,而是一種集觀光、度假、娛樂、會議、商貿和居住於一體的大旅游平台的概念。”偉光匯通文化旅游投資公司董事長陸學偉告訴記者。

  偉光匯通文化旅游古鎮建設的大背景之一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整體性崛起,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水平的大幅度增長,旅游業得到飛速發展。在此過程中,作為旅游產品豐富化的實踐內容之一,文化旅游小鎮開始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

  1997年,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麗江的城市名片效應立顯。2001年,上海APEC會議期間,在距離上海90公裡處的周莊舉行非正式會議成為既定行程之一,這不僅拉開了文化旅游小鎮熱潮的帷幕,也讓更多找尋城市發展路徑的決策者們看到了旅游業發展的新可能。

  在城市決策者看來,文化旅游小鎮的意義並不局限於對旅游GDP的貢獻,在開發過程中,作為一個具有多重解釋空間的開發平台,通過文化旅游小鎮的建設,不僅給城市景觀、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城市就業等方面帶來極大提升,同時,商業、旅游業聚集的大量人氣也會對城市美譽度、投資環境、城市名片效應帶來積極影響。

  此外,更重要的是,在國家提出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的背景之下,通過企業的古鎮建設,構建和提升當地新的文化旅游產業生態體系,形成人口和產業的雙集聚,進而探索一條符合當地地緣文化的特色城鎮化道路,讓很多地方城市政府更是充滿期待。

  而彝人古鎮、灤州古城和微山湖古鎮的案例,都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文化旅游古鎮發展的未來,提供了新的诠釋空間。

  作為城鎮化探索的灤州古城

  從位於新城區的灤縣火車站去往灤州古城,沿著灤河路一直向東,只需20分鐘便可抵達。這條被看作是為灤州古城開發的配套路段,實際上是灤縣近年來實施“城市綠道”戰略下的建設示范工程。

  無論是灤州古城還是“城市綠道”戰略,都寄托著這座隱藏於冀東角落裡的古老的工礦業城市進行經濟和社會轉型的理想。

  灤縣因其擁有亞洲最大的單體礦山——司家營鐵礦,理所當然的被貼上了工礦之城的標簽。在1976年地震後,灤縣進行了城區整體轉移,歷經三十多年變遷,形成了新老城區並行的雙城格局。而改革開放後,老城因種種歷史遺存問題,在經濟發展的軌道上與新城漸行漸遠,幾年前,老城還被當地人形容為 “污水橫流、破敗不堪”。

  在此背景下,為探求產業發展多元化之路,並解決老城改造問題,灤縣將旅游業作為城市發展的新路徑,並對灤州古城 、灤河水利風景區、青龍山景區等一系列旅游景區進行開發和改造。而灤州古城作為河北省重點項目,同時肩負著灤縣集聚人氣、擴大城市影響力和認知度的多重希冀。

  2010年4月,灤州古城項目落地開工,半年後,樣板區落成並正式對外開放。今天,這裡已形成了一座占地2000畝、周圍常住人口8萬人、開業商戶400余家,擁有韓國風情街、婚俗文化街等“八大主題商街”的文化旅游小鎮。

  灤州古城的打造在政經兩界影響巨大,這個被稱為“灤州模式”的項目甚至得到河北省政府高層“為河北城市轉型帶來新模式”的評價。

  灤州古城的營造,不僅使得老城區的環境衛生、文化旅游得到全面改善,而且,在灤縣震後搬遷後,第一次真正實現了新舊城互動發展的格局,選址於舊城的灤州古城建設,不但為灤縣增加了一個新的景區,更是為灤縣提供了一張新的城市名片。

  “原來的灤縣知名度基本為零,別說北京,就是在唐山,很多年青人都不知道灤縣,”偉光匯通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灤州古城項目總經理段曉宇對記者表示,“以前,灤縣人羨慕旁邊的遷安,有了這個項目,灤縣人的自豪感空前提升,按照老百姓的話說,灤州古城把灤縣的配套設施提前了10年。”

  而且,據段曉宇介紹,與偉光匯通在雲南楚雄的彝人古鎮項目不同,在灤州古城的規劃發展中,考慮到北方地區旅游的季節性因素,更多重視了對古城居住區的規劃,吸引更多的人到這裡居住,並在旅游淡季適當考慮古城內商家的經營補貼,以古城周邊的資源,涵養古城的商業,以保證古城的正常運營。

  當然,灤縣與偉光匯通的合作從一開始還是得益於之前雲南楚雄彝人古鎮(詳見本報8月5日報道《彝人古鎮的邏輯:從商業地產到特色文化旅游小鎮》)的成功。

  經過將近8年的發展,彝人古鎮成為了一個占地3161畝、常住人口3500戶超過1.5萬人的彝族文化風情小鎮,年接待游客量達到720萬人次。

  更重要的是,這個此後被列入《楚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重點工程項目,以一個非建制衛星鎮的形式成為了楚雄的城市名片。

  “不僅是一個文化商旅項目,更是楚雄實現文化展示、商業繁榮、旅游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多贏之舉,”中國國際城市主題文化設計院院長付寶華分析認為,彝人古鎮以城鎮主題文化、新古鎮發展形態模式,“找到了古鎮建設與新型城鎮建設的結合點,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范式之一。”

  一直主抓該項目的灤縣縣委書記盧宏秋評價稱,以灤州古城為代表的文化旅游產業將被定位為處於工業化轉型期、城鎮化加速期的灤縣“實現綠色增長的新引擎。”

  大旅游平台下的古鎮開發

  作為繼彝人古鎮之後的又一個古鎮項目,灤州古城的運營設計,同樣基於旅游產業對文化旅游小鎮運營的支撐。

  與滇西旅游線不同,在以北京、天津、秦皇島為代表的環渤海旅游線上,季節性非常明顯,每年6月到9月,來自國內外數以千萬計游客在三地流動,並成為華北最主要的旅游經濟圈。處於三地中間的灤縣,如何吸納“京-津-秦”旅游線上的游客,便成為決定古城運營成敗的頭等大事。

  “在古城核心景點和旅游產品設計完成後,我們和北戴河形成互動,每年花大力氣進行宣傳,並且和北京、天津的旅行社對接合作,” 段曉宇介紹說,“散客多數會來這裡,團隊百分之六七十也過來。”

  灤州古城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灤州古城共接待游客458萬人次,總收入近億元。在今年7月底古城組織的關帝聖君廟會活動的三天裡,游客數便達10萬人次。而此時,距離灤州古城正式對外運營尚不足三年。

  除了進行推廣營銷,在偉光匯通的運營戰略中,免除進鎮門票、積極招徕入駐商戶也被認為是盤活楚雄、灤縣兩地旅游業的重要因素。

  在彝人古鎮運營初期,偉光匯通曾到泰國、緬甸、越南等國,以及廣東、四川、重慶和楚雄州各縣進行招商。除自持物業外,對已售物業采取返租的策略以完成古鎮統一的商業規劃。不僅如此,對於擴張中資金緊張的商戶還提供“助業資金”和貸款擔保,商鋪入駐率迅速提升。

  “彝人古鎮商業的繁榮增強了商戶的信心,”雲南匯通總經理趙志華表示,“所以,當灤州古城對外運營時,許多商戶願意追隨我們去開分店。”

  於是,歷經幾輪變遷,以商業地產為開端的彝人古鎮和灤州古城,逐漸形成一個以旅游和商業為導向的良性業態模式,“旅游帶來人氣,商業帶來商氣,地產收益支撐旅游和商業發展,通過旅游和商業發展讓地產價值得到提升。地產價值又培育和反哺旅游。”

  在陸學偉看來,當前中國的文化旅游小鎮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最初是單純的觀光型小鎮,以旅游門票為支撐。第二代則形成了游、購、娛一體的大服務體系小鎮,而第三代將瞄准養生、度假、醫療等更高的旅游層面。”

  據此,陸學偉告訴記者,擁有更雄厚旅游資源、區位優勢更明顯、配套設施更完善的微山湖古鎮將在彝人古鎮、灤州古城的基礎上實現升級。

  剛剛開放的微山湖古鎮,地處全國百強縣滕州市,且位於成熟的微山湖景區,京滬高鐵使得北京到滕州的時間大大縮減,巨大的客流量讓被拉近的華北、華東兩大旅游市場可以在滕州形成聚集,由此形成一條以曲阜、泰山、滕州為主要節點的新旅游線路,微山湖古鎮將定位為這條大旅游線路的旅游集散性小鎮。

  此外,偉光匯通公司在包括微山湖古鎮在內地的新的古鎮項目的選址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體現出配套大旅游的思路,而且,企業會通過整合當地核心旅游景區的方式參與到古鎮所在地區大旅游的實際開發和獲益中去。而這種對景區的深度介入,不僅當期就可以為古鎮的發展帶來大量客流,在合適的時候,或將進一步為企業的投融資提供支持,這值得進一步跟蹤研究。

  面向未來尋找文化敬畏

  當我們走訪於彝人古鎮的巷道和院落中,隨處可看到屋脊上雕刻的石虎和門檐上彝族鎮邪驅禍的瓦貓。而屋內的房梁、拱架也多刻有彝族風格濃郁的牛羊頭、鳥獸等裝飾圖案,還有火塘、刀桿、擔磨、水車、圖騰柱等民族器物,可以感受到古鎮開發方著意營造的民族文化氛圍。

  事實上,在當今對文化旅游小鎮的討論中,除了對產業鏈的構建的思考,還有來自於在中國許多古鎮出現的對歷史古跡和當地傳統文化過度商業化造成破壞的質疑和批評。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田青認為,在當前城鎮化進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產業經濟與傳統文化間的斷裂,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需強化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來自於學界更積極的觀點是,文化與大眾旅游並不相悖,特別是在文化旅游小鎮,賦予其更多文化屬性會提升旅游小鎮的可觀賞性並形成景觀效應。

  但落實到具體項目,這不僅需要在整體規劃、建築設計上的系統考量,更重要的是,為增加古鎮的觀賞品質並且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質化,項目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需要進行整理和整合,並置入到文化旅游小鎮從建築風格到活動表演中的每一個環節。

  與麗江、鳳凰等具有原生資源的古城不同,無論楚雄還是灤縣,盡管兩地具備鮮明的民族特色或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卻沒能留存下保存完好的古村鎮,如何將看不見摸不到的民俗歷史活化復原決定了這兩個“新古鎮”的文化品質和發展空間,而這一度也曾引發業界對於“模仿式古城”能否實現旅游的真實性的熱議。

  我們在調研中看到,彝人部落作為古鎮的核心街區,區域內建有土掌房、閃片房、姑娘房等傳統彝族民居,這些建築用來做酒鋪、豆腐坊、藥鋪、刺繡房等,最大程度上還原彝族傳統民俗生活圖景。

  而坐落於灤縣的灤州古城,在建築上多設計為以四合院、騎馬樓、二進院等北方古典民居,並且在景觀上建有東城門、文星塔、文姬樓、關帝廟、巡灤衙署、鼓樓等北方特色建築。

  “我們沒有原生的資源,自然也談不上破壞,我們要做的是把這裡的民俗和歷史保存起來,宣傳出去,我們不去做,很多年輕人就不會再知道了。”一位彝人古鎮的工作人員坦言。

  但實際上,這也反映了在旅游小鎮文化置入過程中的另一問題,在娛樂性和文化完整性的博弈中尋求一個平衡點,使之既能增強游客的觀賞體驗和代入感,又能將散落在歷史中的文化碎片整合為系統,提供保護、傳承和研究的平台。

  就彝人古鎮來說,古鎮管理方專門從山區的彝族村落中邀請來了第十三代畢摩魯成雄和蘇尼魯從英,而畢摩作為彝族村寨的首領,一直充當著彝族文化的傳承者和宗教領袖的角色。

  在灤州古城,項目運營方則將評劇、皮影、剪紙、傳統秧歌、腰鼓等流傳在灤縣及周邊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專場表演的形式推出。

  據偉光匯通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沙翠梅介紹,山東微山湖古鎮將在中國儒墨傳統文化和魯南民俗上起筆,以建築、雕塑、表演和互動活動等形式打造一個中原文化古鎮的景觀風貌。

  “將地域文化融入到古城,就能形成旅游產品的差異化。”陸學偉認為,一個旅游小鎮一定要有自身的文化屬性,這不單意味著觀賞性和游客體驗的提升,也是“為古鎮注入了靈魂”。這使得偉光匯通的決策者在進行古鎮的營造時,更有動力進行當地地緣文化的發掘。

  偉光匯通的邏輯體現之一是,一個古鎮的開發,不僅要面向歷史和過往尋找敬畏,更要面向50年、100年後的未來尋找敬畏,“今天的古鎮是無中生有,但50年、100年以後,就是文物”。

  不過,縱然是這樣,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爭論依然會隨時發生,這也是偉光匯通必須要面對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