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封寺下、碧羅峰的小山上,建有一寺,名高台寺,寺門兩邊有“松蔭匝地”、“佛法參天”的楹聯。現存寺宇,是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重建的。寺處在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山間,前人曾用“山高、石奇、泉清、村古”來概括它的特點。寺四周怪石嶙峋,居高臨下,石巖上題刻甚多。寺旁有“觀海樓”,是觀雲海的理想處所。寺前不遠有“開雲亭”,該亭全系花崗石壘砌,同南天門石坊上下對峙,亭畔“月池”尚存,但干涸無水,池邊有一塊小坪,供汽車至此回旋之用。寺右下側有觀音巖,巖上刻有“大鹞行窩”四字,巖畔有小屋、巖洞,內置觀音一尊。巖左右有異石聳立,右邊的尤為高大,左面石下,有清泉,名觀音泉,水清寒凜冽,供寺內和尚飲用。巖下還有煙霞洞,左為石龍首、石蟾蜍、伏象朝真石、降龍石等。
高台寺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據《南岳志》記載:其寺宇原來建在圓明沒事上,臨空架構,勢頗奇險。宋時將寺捨建在現在的處所、南宋乾道3年(公元1167年),朱熹、張式、林用中等人游南岳時,就與當時高台住持了信和尚有過交往,並題詩贈墨,可見寺宇在這之前已經存在,並具規模。寺院後來倒毀。到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公元一五四六年)才由楚石和尚在廢址上重建。清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再由向盛世募捐修葺一次,成為現在這樣的規模。高台寺為石牆青瓦建築。原來只有三間平房,面積約六十平方米。寺門額上刻有“高台古寺”四字,下有“佛祖法門家”五個小楷。左右楹聯是“松陰匝地,佛法參天”。寺後是碧蘿峰,峰下有一眼泉水,叫觀音泉,流水經年不斷。一九八三年,南岳管理局將高台寺辟為南岳風景區重點游覽地方,對古寺進行了修葺,既保持了寺院前門原貌,又將寺捨改建為兩層,把兩廂擴建,使古寺的面積達一百六十平方米。整個寺院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