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對古建築的保護
日期:2016/12/13 22:42:16   編輯:古建築紀錄英國:保護古城就是守護歷史
半月談駐倫敦記者劉石磊
英國人向來以固守傳統而聞名,英國許多城市都保留著中世紀的教堂、維多利亞時期的街道和雄偉莊嚴的古堡。首都倫敦就是一個例子。就在今年撒切爾夫人葬禮時,有人拍攝了當天聖保羅教堂周邊的全景照片,並與1965年在這裡舉行的丘吉爾葬禮的照片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兩張照片驚人的相似。英國《每日郵報》文章說:“48年2個月16天,好像時間停止了一樣。”只是當年年輕的英國女王如今已是滿頭銀絲,提醒著人們時間已流過近半個世紀。
倫敦,不變的老城
作為世界金融中心[最新消息 價格 戶型 點評]之一的倫敦,努力使老城與新時代盡量融合。為此,倫敦市政府采取了一些限制和疏導措施來保證老城適應現代生活。比如在交通方面,倫敦從2003年起開始征收市中心交通擁堵費。周一至周五,從早高峰到晚高峰時段,進入該區域的司機事先要通過電話或互聯網等方式向有關部門提供信用卡賬號付費,並注冊車牌號。
該政策實施後,市中心車輛減少了約30%,有效緩解了市中心和老城區的交通擁堵。市政府再將擁堵費收入用於改造公交系統,使整個倫敦的交通狀況進一步改善。
此外,倫敦周邊的衛星城建設,也為老城區緩解了發展壓力。大倫敦共有32個區,其中20個是衛星城。這些衛星城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更加寬松,為城市擴容、現代化發展提供了空間,同時使得老城區和新城區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英國歷史書”約克
從倫敦乘火車向北2小時,可以看到一座英格蘭小城被羅馬古城牆所環抱,這就是建於公元前71年的古城約克。有人說約克的歷史就是英國的歷史,此言不虛。約克見證了英國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從羅馬人入主、盎格魯撒克遜人到來、維京海盜侵襲,到諾曼征服、內戰紛爭,約克經歷的每一段歷史,都給這座古城留下了不同時期的文化印記。
正因為這樣,約克的古城保護經驗十分豐富。它首先通過近十座博物館向人們展示其歷史沉澱和文化遺痕,其中約克城堡博物館由古代監獄改建而成,最大特色是一條仿19世紀維多利亞風格的街道實景。漫步其中,仿佛時光倒流。
約克郡博物館斥資200萬英鎊、經9個月施工後整修一新,新增5個展廳展出了大量文物,其中維京時代的卡伍德之劍是迄今發現的5把維京劍之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把。其他展品還包括上百枚維京時代的金屬貨幣以及最新發現的羅馬人頭骨等。除了博物館,約克大教堂也是英國最大的中世紀教堂,現有建築始建於13世紀,工程歷時約250年方才大功告成。教堂是哥特式風格,以其保存完好的中世紀玻璃彩繪窗戶譽滿英倫。
這座見證了英格蘭諸多重要歷史時刻的小城,以其古老的歷史沉澱和適宜人居的現代化發展,獲得了歐洲最受歡迎城市、英國最宜居城市等榮譽。每年710萬人次的游客,給約克帶來4.43億英鎊的收入,並為當地創造了2.3萬個工作崗位。
民間力量保護古城
在英國,古城保護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而且切實影響著城市規劃與建設。正如倫敦巴特萊特建築規劃學院院長米歇爾·考林斯教授所言,古城保護和建設的和諧統一,是城市規劃部門的首要任務,這不僅僅是建築學方面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問題。
在古城保護宣傳、推動制度建設等方面,英國的民間團體起到很大作用。1877年,英國第一個全國性的古跡保護團體“古建築保護協會”成立。自此之後,在倫敦、約克等地,類似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今,僅全國性的古跡保護組織就有古跡協會、不列顛考古委員會、喬治團體、古建築保護協會、維多利亞協會等等。
有了這些民間團體的參與,英國的古城古跡保護更多地成為一種民間自覺,而不僅僅是政府行為。這些民間團體不僅通過一系列行動來宣傳古跡保護的重要性、普及相關知識,還通過推動立法來影響政府決策。
在民間團體的大力推動下,英國19世紀興起了歷史文化遺產立法運動。自此之後,《古跡保護法令》《城市規劃法令》《古建築及古跡法令》《地方政府古建築法令》等多部專門的法律法規相繼出台,以法律形式明確、細致且全方位地確定了古城古跡保護的政策措施。
這些看似“繁文缛節”的法律法規,為英國的古城古跡提供了無形卻又堅固的保護。根據英國法律規定,凡是1840年前的建築物,一律要加以保護,不得更改外觀;1900年前後的建築物,根據是否有保留價值而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建築,凡是不適應的可予以重建。
在德國體驗“老城”
半月談駐法蘭克福記者饒博
在德國旅游,如果事先沒有“做功課”也不用擔心,試試找一下城鎮裡主要的交通指示牌,如果上面標有“老城”的方向,按照指示牌找過去就可以了。
在許多德國城市,老城往往“隱藏”在新城中,並吸引著天南地北的游客。事實上,大多數“老城”並不特別古老,因為在二戰末期的大轟炸中,大多數德國古城被夷為平地。但是,德國人如此珍愛老建築,他們從廢墟中挖掘出還能利用的材料或裝飾物,按照之前的模樣一點點將歷史建築復原,才有了今天散落在各地的“老城”。
德國的金融中心[最新消息 價格 戶型 點評]法蘭克福是一座現代化都市,一座座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是這座城市的標志,然而最著名的景點還是要數“羅馬人廣場”。這個廣場號稱保持著中世紀街道的面貌。廣場一側老市政廳的人形山牆、四周半木結構的老房子、腳下石塊鋪成的地面,無不透露著濃郁的古風。如果沒有明信片上被轟炸後的法蘭克福照片作證,很難想象廣場和周邊的建築完全是在廢墟中重建而成。
在德國,保護、修復甚至重建古城和古代建築很少引發公眾大討論。德國人力求按照原樣修復或重建歷史建築,由此形成的老建築、老城市完全可以“以假亂真”。
法蘭克福建於公元1世紀,公元8世紀成為皇家行宮,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又成為皇帝加冕之地,承載了豐富的德國歷史文化。從1977年開始,在市民的呼吁和要求之下,法蘭克福市投入巨資從一座座建築開始修復古城風貌,僅老歌劇院的修復就花費了6900萬美元。
進入21世紀,進一步復原法蘭克福古城容貌的呼聲再次高漲。去年初,法蘭克福市下定決心,試圖復原法蘭克福原來的中世紀風格,在羅馬人廣場附近的皇帝大教堂附近約7000平方米的土地上,開始了龐大的修復工程。按照計劃,此次修復工程將重建30座歷史建築,法蘭克福市按照保存好的圖紙,將原樣復制這些建築。盡管要忍受城市中心區域施工帶來的交通不便,但絕大多數法蘭克福市民都對復原工程表示支持。
法蘭克福尚且如此,其他許多德國城市就更不用說了。在距離法蘭克福約40公裡處的一個山腳下坐落著一座小鎮比丁根,鎮上完好地保存著一個中世紀的古城要塞:兩座圓塔並排而立,中間夾著建成於1503年的城門“耶路撒冷”門。
進入城門,人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古城內的建築都保持著原始的特色,清一色的半木結構房屋,有的房子外立面上的木頭看似已經腐朽,讓人恍若隔世。如果不是古城一些商店出售現代服飾和裝飾品,行走在古城裡就仿佛穿越到了中世紀。比丁根古城裡的房屋並沒有空置,每棟房子門廊前和窗台上種著各種鮮花,顯示裡面依然居住著人家。有的城堡則成了旅店。同大多數德國古城一樣,比丁根古城參觀游覽完全免費。
沿著古城的一角循著山勢拾級而上則是一片完全相反的場景,從山腳到山頂,一排排設施先進的獨棟別墅將整個山坡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花園小區,站在山頂的瞭望處,眼下就是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城,兩相對比十分震撼。
德國許多古城之所以能保持完好,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政府和人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為保護和修復古建築,德國政府甚至設立了專門的機構。另一方面,由於古建築的維護和修復往往耗資巨大,僅僅通過政府的公共財政難以支撐,因此德國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吸引投資者參與,同時通過立法約束確保古建築保護到位。
德國憲法中專門設有保護歷史建築的章節,具體的保護責任落在各州政府身上,所以各州政府都有單獨的立法。在聯邦政府層面,德國也有《城市規劃法》以及《收入稅法》兩部法律來保護歷史建築。
《城市規劃法》規定,德國各城市必須周全地考慮如何進行城市開發以更好地保護歷史建築。《收入稅法》通過減稅和優惠稅率的方式,鼓勵人們購買和維護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築。為了確保歷史建築得到真正保護,政府還設立了專門的監察部門,以保證買主真正地履行維護義務。如果因故不履行義務,政府有權收回歷史建築的所有權。
當然,散落在德國各地的歷史建築數量眾多。盡管德國政府不遺余力地采取措施進行保護,許多建築依然面臨著無人看護甚至破敗的困境。在德國的東部,許多在歷史上極為著名的古堡目前正在以低價出售。然而,法律規定的維護義務和可能高達數百萬歐元的修復費用,讓許多人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