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秦州保護利用”留住文脈之根
日期:2016/12/13 22:42:14   編輯:古建築紀錄伏羲城古民居院落。
天水9月29日電(記者王蘭芳)傳承千百年來的古城、古街巷、古民居、古樹名木、古寺、名泉,自然成了“天水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載體和特色所在。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古秦州”之“古”,給後輩兒孫留住秦州之根,自1998年以來,天水在護“古”復“古”上大做文章,從而使天水古城“城、街、巷、院、寺、廟、樹、泉、藝、俗”有了新的生命和意義。
“古秦州”保護與利用已納入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一期10大文化事業重點建設項目。據了解,“古秦州”保護與利用項目涵蓋保護天水古民居、古樹、古跡、古剎、古鎮等多個領域,搶救性地保護並傳承歷史遺存,當代人責無旁貸。
“五城連珠”格局傳承古城文脈
據史料記載,從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設置邽縣、冀縣至今,天水已有近2700年的建城史。早在北魏時期,天水古城就形成了兩山夾峙,一水中流,伏羲城、西關城、中城、大城、東城等五城自西向東依次相連,相互獨立的空間格局,在我國建城史上獨具一格。
據天水文保部門拉網式普查,天水現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296處,古民居保護院落143處,名泉5處,古樹241株及各級各類館藏文物3萬余件。
“古秦州”保護力度亟待加大
近年來,天水市通過爭取,先後使仙人崖石窟、水簾洞木梯寺石窟、玉泉觀、天水後街清真寺、秦安文廟、魯恭姬造像碑等成功晉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文保單位成功晉級為省級文保單位。
“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指有幾處文物古跡,更要有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街區民巷,如果這些都消失了,就割斷了歷史的脈絡,歷史文化名城也就失去了意義。相反,留住這些脈胳,也就留住了我們的"根"。這也是"古秦州"工程中最為核心的內容之所在。”天水著名學者王耀老先生如是說。
據了解,盡管近些年來,天水市在名城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其原因是由於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保護技術難度高、所需資金大,加之文物古跡保護專業人才缺乏,特別是文博、古建方面的專業人員匮乏,成了目前保護古城最大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