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不能讓文化消失 臨渙古鎮茶飄香

不能讓文化消失 臨渙古鎮茶飄香

日期:2016/12/13 22:27:42      編輯:古建築紀錄

 

  時下雖然已過立春,可淮北市臨渙鎮浍河兩岸依然帶著寒氣。

  11日清晨6點,一股寒風掠過浍河,吹進河北岸的南閣街。此時,南閣街上的許多店鋪還關著門,而張秀俠已打開怡心茶樓木門,把門口的火爐生著,坐上幾只已熏黑的水壺燒水,等候茶樓第一批客人。

20多家茶館現只剩7家

  13年前,張秀俠和愛人鄭同川買下這個茶館後,又借錢加蓋了一層房子,並進行了仿古裝修,成為臨渙鎮上最大一家茶館。“怡心茶館在這裡已有三四輩人了,具體開了多少年我也不清楚。”張秀俠說,臨渙茶館的歷史很久遠,早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臨渙的茶館是以茶攤的形式出現的。進入唐代,臨渙古城出現了茶館,如今已成為當地一種文化。

  “來一壺茶!”7點多鐘,一位老漢把自行車停在茶樓門口,選了茶樓門口一個石凳坐下。“好的。”張秀俠看看門外已有三三兩兩的行人走過,知道馬上就會有更多的客人登門,她戴上塑膜手套,抓了一把茶梗放進壺裡,然後來到火爐邊,拎起水壺沖水泡茶。

  “臨渙老茶館大都近水臨街,多依家捨而設。”一位老人說,臨渙由於有泡河和浍河兩條河流穿境而過,是蘇、魯、豫、皖貿易往來的交通要埠,這裡逐漸成為過往商賈休閒的重要場所,大家聚在一起,品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當地人也逐漸養成了喝茶習慣,並一直延續了下來。

  “臨渙鎮上最多時有20多家大小茶館,現在只有7家了。”張秀俠說,茶館雖然少了,可喝茶的人並未見少。平時,她家的茶館一天要接待200多位客人,如碰上逢集趕場,茶客還會更多。

“不能讓這種文化消失”

  中午時分,茶客們紛紛離去,張秀俠正准備去做飯,外面又來了一位騎自行車的老人。老人選了茶樓門口一個木凳坐下,面朝著南方曬著太陽。“來啦。”張秀俠邊和老人打著招呼,邊沏了一壺茶送過去。老人叫李傳武,今年75歲,家在茶館5裡路外的村子。這些年,由於上了年紀,不再做農活,他就每天都騎著自行車來茶樓喝茶。像李傳武這樣的茶客有很多,他們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大清早趕來,摸著黑回去,享受著茶館裡的一種氛圍、一種情趣、一種滋味。

  茶客們喝茶實際上是一種習慣,喝的也是一種“粗茶”,他們喝的是六安產的茶梗,臨渙人把這種低廉的茶梗叫做紅茶棒。這種茶梗經臨渙泉水的沏泡,霧氣結頂,色艷味香,入口綿甜,回味無窮,而一旦將這種茶梗帶出臨渙,用其他地方的水沏泡,就喝不出在臨渙的味道,大家又把這種茶叫做“棒棒茶”。

  張秀俠說,開茶館並不掙錢,還不如出去打工掙錢多,可她和愛人都認為這是一種文化,臨渙的茶館越來越少,不能讓這種文化消失,他們再難也要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記者張濤、韓友升、張安浩)合肥2月17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