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的書香傳奇
日期:2016/12/13 21:14:46   編輯:古建築紀錄昔日繁華似鬧市,今朝舊貌換新顏,移民搬遷新機遇,大發展!
學校遷建黃金梁,文苑小區最頂端,教學大樓拔地起,壯觀!
雄偉大門西南端,石柱花卉來裝點,百步台階攀高峰,風光無限!
師生公寓東邊建,食堂設在正中間,徽派仿古清一色,好看!
盼望多年新學校,夢想成真在眼前,教學設施樣樣新,齊全!
……
——節選自三句半 《庫區建起了新學校》
時間追溯到兩年前的夏天。2010年5月31日,竹山縣慶祝“六一”兒童節文藝匯演現場。朗朗上口、抑揚頓挫的三句半,略顯稚嫩卻聲情並茂的聲音,贏得了陣陣喝彩聲。精彩的表演來自竹山縣上庸鎮中心學校的孩子們,一首《庫區建起了新學校》唱出了孩子們心中的喜悅與感恩,也描繪出了上庸鎮中心學校的美麗圖景。
竹山縣上庸鎮中心學校(又名“竹山八一希望學校”),是位於竹山縣上庸鎮的一所義務教育九年一貫制學校,也是竹山縣潘口水電站庫區恢復重建的第一所學校。利用建設移民新集鎮的良好機遇,在政府部門的重視與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經過學校領導班子、教師及學生的共同努力,如今的上庸鎮中心學校在校園建設、教育質量、後勤管理等多方面均表現出色,形成了一種獨到的育人氛圍與文化。
在竹山縣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中,上庸鎮中心學校漸成為一張獨具特色的名片,承載著山裡孩子的成長和夢想,這所大山深處的學校正在奮力向前奔跑。
環境育人
綠色文明環境,教書育人園地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節選自《荀子·勸學》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良好的環境可以讓人養成良好習慣。優美宜人的環境能陶冶性情、淨化心靈、開闊胸襟,對於讀書治學而言,好的環境同樣非常重要。
近年來,環境育人的功能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整潔優美、具有人文氣息的校園環境,能夠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智慧、淨其心舒其志,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中國古代書院,被認為是中國古典園林的一種特殊類型,是古代文人聚集、講學之所,又是地方學術文化中心或某一學派的研究基地。其選址、布局及空間意境營造,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境界和情趣,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和底蘊。
就校園環境而言,上庸鎮中心學校頗有幾分古典書院風范。學校地處黃金梁上、堵河岸邊,旁邊青山如翠、碧水似玉;占地60余畝,庭院式設計,運動區、教學區和生活區井然有序;采用秦巴庸派建築風格,將古典與現代巧妙融合;草木蔥茏,花香清雅,有桂花、楠木、香樟、紫薇等300余株,翠竹、刺槐等千余株,還有大量花木組團、草坪花帶……可謂一步一景、一目一畫,如同世外桃源。人在其中,心中沉靜而怡然自樂。
如此美麗的景致,歸功於建設者的匠心獨具。該校在建設之初,就邀請專業部門量身設計了一套綠化規劃方案。在此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與地方文化特點,制定了綠化工作“五年計劃”,明確了各年度綠化目標。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綠化工作領導小組及綠化工作辦公室,配備專人負責校園綠化。宜樹則樹,宜草則草,盡可能選用本地特有的名貴樹種,一草一木均經過精心挑選。
身處園林一般的校園之中,學生和老師都由衷地感到快樂和驕傲。“我喜歡學校的環境,尤其喜歡這裡的操場、樹木和空氣。”該校一名六年級學生說。“眼看著校園越來越美,我們在這裡教書,有一種幸福感,真想在這兒待一輩子。”老師們如是說。師生們自覺愛護一草一木,學校也將開展環境教育、倡導低碳生活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借助豐富多彩的活動積極開展綠色文明教育,由此將“環境育人”的理念進一步落實。
優美環境讓學生“樂學”、讓教師更有歸屬感,也使學校贏得了廣泛贊譽。2010年,上庸鎮中心學校被十堰市綠化委、市林業局、市教育局命名為“十堰市綠色學校”;2011年,該校入選2011年度湖北省“綠色文明校園”,成為我市獲此殊榮的8所學校之一。
德育為首
重視德育工作,培養健全人格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節選自《大學》
上庸鎮中心學校的大門處,以植物圖案組成的“修德求知”幾個大字分外醒目。這是上庸鎮中心學校的校訓,它體現了我國《教育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要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准確理解和把握這一內涵,對真正做好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此,上庸鎮中心學校認為,德育教育總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使其獲得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
從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符合農村學校的整體辦學目標、切合學生發展三個方面考慮,上庸鎮中心學校提出了 “為上庸鎮打造生態文化旅游名鎮提供人口素質支撐”這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
依照相關要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該校將德育目標體系分為學校德育工作總體目標、年級年度分目標、學期目標及階段目標等,內容包含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理想、革命傳統、勞動觀點、紀律制度、社會公德、法制道德、規范養成等重要內容,全面實施德育工作,並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抓學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狠抓文明衛生習慣養成教育。開展“講文明、講衛生、講禮儀”系列主題教育,通過“文明衛生學生”、“文明衛生班級”、“文明衛生宿捨”、“文明衛生集體”評比活動,表彰了一大批文明衛生集體和個人,創造性地將肥皂、毛巾等日常用品作為獎品發放,有力地促進了學生文明衛生習慣的養成。
大力開展感恩教育。學校建設得到了竹山縣委、縣政府、縣教育局和地方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廣州軍區首長和省、市領導的大力支持,全體師生對此充滿感恩之情。由此,自2009年秋季開始,學校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德育工作——主辦以 “領導的關懷,發展的動力”、“軍民共建,魚水情深”、“開展感恩教育,傳承華夏文明”為主題的大型圖片展;組織以“感恩”為主題的文藝演出、書畫展、詩歌朗誦活動;編輯 《歷史的跨越——上庸鎮中心學校 (竹山八一希望學校)建設發展歷程》校本教材等。
開展以星級學生評選為載體的文明創建工作。2010年3月,在上級部門的統一安排部署下,該校正式啟動以星級學生評選為載體的文明創建活動。將學校的培養目標細化為“文明守紀星”、“學習進步星”、“安全衛生星”、“團結友愛星”等10顆星,明確每顆星具體標准,對表現優秀的學生授予 “星級學生標兵”稱號,並予以表彰。
星級學生評選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人格發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熱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學校建築設施設備管護成效顯著,自投入使用以來,建築物牆體整潔如新,設施設備完好無損,花草樹木沒有受到攀折、踐踏等毀壞現象,清新靓麗的校容校貌成為移民新鎮和全縣教育的一張名片。
(編輯: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