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地區先對古建築拆真文物 再造假文物拉動了GDP卻破壞了文物
日期:2016/12/15 1:35:5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還有5億元用於永泰嵩口、馬尾閩安、長樂琴江、倉山林浦和螺洲等福州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鎮)保護工程,2000萬元安排於羅源陳太尉宮、閩侯靈濟宮碑亭等1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復,另有5000萬元投向閩王王審知系列文物等重點涉台文物修復。福州沿海外向的區域特色和獨特的歷史積澱,構成了福州城市的人文底蘊與基本內涵,孕育出了以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和壽山石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為代表的閩都文化。
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為閩商重要發祥地之一,清代中期至民國初期,此地曾培養出眾多的實業家;朱紫坊又稱“海軍街”,是中近代海軍名人聚集地,清北洋水師幫統、民國海軍總長薩鎮冰,民國海軍中將陳兆锵等都曾生活於此;前幾天,一條網帖火了,內容所指的是令許多南京人引以為豪的南朝石刻。發帖者說,這些古跡有的蝸居在大棚裡,有的則直接暴露在田野間,為何同為南朝石刻“待遇”卻不同?安放在學生通道兩側的石刻映入眼簾,共有4對8件石刻,上面架著一個近10米高的大棚。門衛介紹,這裡面的石刻全部是蕭秀墓的,為了保護石刻,老師和學生一般都是不允許進入的,也不會接觸到石刻。中央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之後,有地區先拆真文物,再造假文物,拉動了GDP,卻破壞了文物,馮骥才認為,這一種“躍進”,是不良政績觀在起作用。“很好的事情落到不良的政績觀裡一定會變味。
“琉璃瓦維修式拆遷”正在讓文物或者古跡變成“新古跡”或者是“新文物”。馮骥才昨天批評說,“維修性拆除”既有了文物破壞的現象,又有了文物破壞的借口。建設性的破壞一直存在著。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尤其是最近的“維修性拆除”既有了文物破壞的現象,又有了文物破壞的借口。過去對歷史建築有一個很荒謬的錯誤的做法叫做“整舊如新”,後來對歷史認識清楚了,叫法改為“整舊如舊”。意大利在修復梵蒂岡西斯廷教堂壁畫時用了一個詞叫“整舊如初”——就是這個“整舊如初”在學術界有很長時間的爭論。
由於蕭秀墓是南朝石刻中遺存最豐富、規模最完整的一處,所以他們直接在石刻群原址上方架起了大棚,將它們集中保護起來,而且在此過程中沒有人為移動過。這樣一來,可以有效保護石刻免受酸雨和其他天氣變化的影響。但大棚會對石刻的觀瞻效果造成一定影響,所以只是個試點,這種保護方法未必適用於其他石刻。文物部門也很糾結。從石刻藝術的角度出發,將這些石刻集中保護起來,使其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自然有利於保護琉璃瓦工作。但是從歷史角度來看,石刻本身就是墓地形制的一部分,假如將它們搬走,其歷史意義就消失了。文物部門設想將一些歷史價值珍貴的石刻集中保存起來,然後在其原址放上復制品。但這種方法是否適用,是否還有更好的辦法,文物部門仍在摸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