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賞海南瓊海的味道
日期:2016/12/14 17:20:50   編輯:古建築紀錄樂城島的青石板路。
博鳌的亞洲論壇、玉帶灘,潭門的海鮮、工藝品店……提起海南省瓊海市,你腦海中想到的是否還是那些固有的旅游線路?那你可以換一換思維了。
其實,在瓊海的其他鄉鎮,也有著別樣的精彩。近兩年,瓊海通過打造風情小鎮,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將全市當做一個大景區來建設。現在的瓊海,可以給你一種全新的游玩體驗。
嘉積老街韻味長
一直以來,作為瓊海市市府所在地的嘉積都被游人們所忽略。然而,如果深入了解她,你會發現,在嘉積的街道和老巷子裡,原來有著諸多故事和萬種風情。
嘉積曾經是海南著名的商埠,而萬泉河畔的溪仔老街就是當年嘉積商埠的發源地。溪仔街位於萬泉河邊的一條嶄新馬路旁。在這馬路的一側,被一條狹小的石板路開出了一條小街。順著石板路隱入其中,290米長的溪仔小街就展現在你眼前———鋪設於清朝的青石板,已經被世世代代無數的鞋底和車轱辘磨出了光澤;兩旁的房屋多為低矮的瓦房,青磚也早已被歲月撫摸出了斑駁的痕跡,屋頂的瓦片在陽光下泛著陳舊的灰色……漫步於此,你會發現時光沉澱所散發出的魅力。
在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新民老街,現在已經成為嘉積著名的茶館聚集地。要品嘗瓊海地道的“老爸茶”,新民老街絕對值得一游。在這條幾百米長的老街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茶館。從外面望去,這些茶館的光線並不算明亮,而且大多數的茶館桌椅都已經泛出了時光留下的油膩黃褐色,但這種陳舊感所彰顯的市井情懷卻最能顯現這座小鎮動人的人間景象。這裡的茶客大多是當地的中老年人,他們往往三五成群地圍坐在桌子前,點上一壺茶或一杯咖啡,就著幾塊點心,便能打發掉一個下午的時光。
“茶滴”(奶茶)、“歌碧歐”(咖啡)、可可茶、酥皮包……由於受到華僑的影響,老街茶館的茶點都頗具南洋特色。到這裡,不妨點上一些茶點,讓自己的舌尖也來一場最為地道的“老爸茶”之旅。
樂城小島隱人世
被萬泉河環抱的樂城島,面積不足2平方公裡。這個遠離繁華的小島,曾經是舊樂會縣治,有著600多年縣治的歷史,故稱樂城。樂城島因河水圍繞,草木繁盛,田壟如畫,也被人們視為世外桃源。
在樂城島,一條500米長,由青磚鋪就的青石板路依然存留。在歷經了元、明、清、民國時期直至今天的600多年之後,這條老街而今仍堅硬如舊。放眼望去,古舊的屋檐、古舊的外牆、古舊的瓦片,沉澱著歲月的厚重,散發著濃郁的民俗。
如果說老街向人們再現了當初樂城的景象,那麼島上的古廟則成為當地宗教文化遺存的體現。在島上,共有大大小小10多間極為精巧的廟宇中,其中香火最為旺盛的是城隍廟。這個城隍廟因歲月久遠而聞名於省內外,每年都會吸引大批善男信女前來朝拜。在這裡,人們可以一探當地人那神秘的精神世界。
塔洋小鎮古邑香
粉砌一新的白色牆面,青色的磚瓦屋檐,精致的花格挑檐、懸掛於燈桿上的走馬燈……在塔洋小鎮,風格統一、層次豐富的仿明古建築為人們還原了古鎮風情,處處充滿了古香古色古味。就連主干道上郁郁蔥蔥的香樟樹也頗有故事———古時塔洋水面多,滋生不少蚊蟲,古人就栽下香樟樹,以防蟲淨氣。
塔洋鎮因一塔一洋而得名。作為瓊海農業重鎮,塔洋擁有十分廣袤的田洋,在這裡人們可以欣賞到美麗田野,感受鄉野風貌。
而位於田洋之上的聚奎塔,則是海南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之一。走近這座矗立在田洋上的古塔,人們可以從它的故事中與它重溫這四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在高低參差的椰冠叢中,聚奎塔巍然聳立,直指蒼穹。聚奎塔高近30米,塔體仿唐代建築,造型古樸別致。登至塔頂,放眼遠眺四周,綠樹、翠禾、碧荷、紅蓮盡收眼底,不由讓人心胸開闊。
到了塔洋,有一種美食不得不嘗,那就是令人念念不忘的塔洋“粑炒”。這是一種用當地的“白粑”(一種由大米制成的粉條)作為食材炒制而成的美食。制作塔洋地道“粑炒”,先要用花生油將蒜泥、姜末爆香,再將“白粑”倒入大鍋中急火快炒,這個過程非常考驗廚師的功力,確保粉條能夠均勻受熱充分炒香,又不會被炒爛。當粉條被炒至金黃時便可出鍋。而“濕粑炒”的勾芡則需另起鍋炒制。勾芡炒出後,淋至事先炒好的粉條之上,點綴上蔥花,一盤色香味濃郁、色彩明艷的“濕粑炒”便被擺上餐桌勾引你的味蕾了。
龍壽洋綠意新
在瓊海,龍壽洋萬畝田野公園是最能勾起人們鄉愁的地方。
在嘉積鎮大璞村,寬大的水泥機耕道將人們的目光引向一片廣闊的田野。一塊塊散落於田野中的槟榔園為這平坦增添了層次感。騎行綠道沿著田洋邊緣一路向遠方延伸,盛開的無名小花為這片綠色點綴出了情趣。田中,人們正在彎身勞作,有挑著水桶的老人慢悠悠地走向田地。這樣一幅田園景致,只是龍壽洋田野公園的其中一景。
在龍壽洋田野公園內,不僅有醉人的田野風光,香甜的美味瓜果,極具特色的農家樂和休閒驿站也值得一去。在位於龍壽洋龍舟廣場的“龍壽傳說”驿站裡,游人在這裡不僅可以品嘗到各色瓜果、現磨咖啡,還可以欣賞到極具藝術特色的農家建築。馬燈、牛轭、蝦簍、笸籮、魚網、石磨……經過精心布置,這些平日裡不起眼的農家生產、生活用具俨然成了極具欣賞價值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