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緣何"一火再火" 旅游繁榮"威脅"消防
日期:2016/12/13 22:40:54   編輯:古建築紀錄
麗江市束河古鎮四方街旁,被燒毀的一棟房屋一角,橫梁焦黑。
麗江5月4日電 剛剛過去的4月,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九天三火:4月14日19時10分,古城區七一街崇仁巷34號一民居院內發生火警,19點30分處置完畢。火災原因和損失正在調查中。4月10日22時48分,古城區民主路上的工人文化宮舊址發生火情,23點30分徹底撲滅,過火面積64.8平方米,火災系該單位一職工超負荷用電所致。4月6日凌晨4時10分,古城區束河古鎮龍泉社區一商鋪發生火災,5點30分撲滅全部明火,火災燒毀4個院落,涉及11個戶主,過火面積490平方米,起火原因初步確定為街尾村65號成都冒菜館老板將未熄滅的蜂窩煤爐置於館內,引燃周圍物品,蔓延擴大成災。
早在今年1月11日凌晨1點37分,雲南香格裡拉縣獨克宗古城發生大火,涉及建塘鎮金龍、倉房、北門三個社區,受災總戶數246戶,燒毀房屋343棟,6條傳統街巷受損,過火面積98.56畝,占古城核心保護區總面積的17.8%。經查,火災系位於古城池廊碩8號的如意客棧經營者唐英在臥室內使用取暖器不當引起。
盡管這些發生在居住區的大火沒有造成人員死亡,然而火舌為什麼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吞噬古城人家?平時,要如何做才能防患於未然?重建時,又有哪些防范措施?記者近日走訪了雲南多處火災發生地。
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麗江市古城區工人文化宮,共有兩層樓,坐落在民主路邊的山上,比民主路高出好幾段台階。在最高的一段台階上,右半邊鋪著各種生活用品:電視機、被子、枕頭、衣服、水壺……不論大件還是小件,都濕哒哒的,水泥台階上還淌著大片的水漬。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大火“後遺症”。
年過花甲的楊本和,2004年開始就住在工人文化宮的山坡上。4月10日22點多,他在家聽戲,一開始並未聽見“救火”的喊聲。但很快消防車呼嘯而至,楊本和才意識到,工人文化宮著火了。“我們這都是磚混結構的房子,中間有一長段一長段的台階、平台隔著,燒不過來。”楊本和隨手指了指幾十米開外,“那一排有6間房子,就我一個人住。年紀大了,我就沒出來救火,不能因為湊熱鬧添亂嘛!”
跟楊本和一樣,和志松也未能參加救火。當夜,住在工人文化宮二樓的和志松出門辦事,中途接到電話,方知住處著火了,立馬往回趕。才爬了一半的台階,就不讓靠近了。
“封鎖線裡有很多人救火,但不讓其他人進去。”和志松有點沮喪,“據說是從西北角第一間房子開始燒的,我住靠北邊的第三間房子,什麼都沒了。”
和志松一邊說話,一邊擺弄著一個已經燒焦了的圓柱體,上面的塑料和金屬已烊成一塊,認不出從前的模樣。“這是干活用的水平儀,算貴的吧,花了700多塊錢買的,我在這住了2年多,每月租金才200塊……”說完,他戀戀不捨地將水平儀拋進旁邊的垃圾堆裡。
傳統防火意識淡出
“小時候,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玩火是最大的忌諱。哪怕是家裡有幾根火柴,父母每天都會數好、收好。只要發現少了一根,那就是大事,非得查個水落石出不可。”
相比工人文化宮的火災,4月6日麗江市古城區束河古鎮的大火,更引人注目。
消防員楊焱傑回憶,他趕到時,火勢已處於猛烈燃燒階段,火頭已經竄頂,正向四周蔓延。大型的消防車從束河古鎮南門停車場進入,在由南向北行駛過程中,因景區道路狹窄彎多、私家車占道等,不得不依次排隊停在康普巷路口。
更讓人揪心的是,束河古鎮當時還在鋪設消防管網,因此消防栓裡並沒有水。先行抵達的消防隊員們只好下車,每人扛2只共40斤左右的水帶,不斷來回奔波於消防車和著火點之間,並在古鎮附近尋找河道等自然水源。
在麗江本地人史敬忠看來,救火的最好辦法應該是防火,防患於未然才是關鍵。史敬忠是白族人,他的妻子是納西族人。即使現在孩子都已經上小學了,他依然記得,第一次到女方家拜訪,納西族岳丈考核的第一條指標是抽不抽煙。“在束河,原住民大多是納西人。納西人崇拜水神,對火特別敏感。”史敬忠開玩笑說,如果他抽煙,這樁姻緣八成就沒戲了。
同樣是納西族人的麗江街尾村村長李繼忠也說,納西族人對防火的重視,不僅體現在世世代代的言傳身教上,在建築風格中也有體現。比如,泥巴灶台裡,通常會有一個用磚頭砌成的小盒子,便於存放火柴,既能防潮,又能防止火柴亂丟亂放導致失火。
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所謂“三坊一照壁”,即指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東西兩側廂房略低,再加一照壁;天井供生活之用。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一般三坊皆為兩層,朝東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廂房一坊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朝北的一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還兼供生產之用(如曬谷子或加工糧食)。
納西民居上端深長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曲線柔和優美。牆身向內作適當的傾斜,增強建築的穩定感。四周圍牆,一律不砌築到頂,樓層窗台以上安設“漏窗”。為保護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並在露出山牆的橫梁兩端頂上裙板,當地稱為“風火牆”。為了減弱“懸山封檐板”的突然轉換和山牆柱板外露的單調氣氛,巧妙應用了“垂魚”板的手法,保護橫梁不易進水腐爛。
據史敬忠介紹,“垂魚”有單魚、也有雙魚,既是古代門楣的象征,又寓意“有魚帶水可防火”。而且風火牆,即人字形坡頂房屋兩端的山牆,也有防止火災蔓延的作用。只是,這些曾被珍視的傳統防火防災理念,隨著人們對電、氣的依賴,已經逐漸淡出視野。“如果沒有從戰略上重視防火,再多的戰術都是綿薄之力而已。”史敬忠說。
旅游繁榮“威脅”消防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很多原有的防火設計已被更改。比如,原來兩戶人家房子的間距,可能有8米甚至10米,現在連1米都不到。
數據顯示,全國有123座歷史文化名城、252個名鎮、276個名村、8630家文物保護單位、3744個古村寨,基本都是木結構建築。2009年以來,全國文物古建築發生火災1343起,因生活用火不慎引發火災居首位,占總數的37%,電氣原因造成的火災占總數的21%。
去年3月11日,麗江大研古鎮著火;今年1月11日,香格裡拉獨克宗古城大火;1月25日,貴州鎮遠縣報京鄉報京侗寨大火……今年4月,麗江九天三火。古城古鎮已經“火得不能再火”,這不可能全都“純屬偶然”吧?
據麗江市古城區公安消防大隊大隊長毛波介紹,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其大部分建築均為木結構,而且多為松木,並塗有油漆,經年累月風干之後,耐火等級較低。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這些建築被改造成人員密集的營業性場所,很多原有的防火設計已被更改。
根據消防法的規定,古城裡三、四級耐火等級的房屋及古建築,絕對不能作為公共聚眾娛樂場所和人員密集場所來使用。“但是麗江經濟的發展,以及這麼多年的開發,麗江旅游已成為全國的熱點。”毛波說。
關於督促消防整改,毛波建議,可由派出所社區民警與居民住戶進行一對一幫扶指導,將危險扼殺在源頭階段,“甚至可以考慮,參照衛生局的衛生監測標准,消防措施得力的商戶掛綠牌,一般的掛黃牌,有欠缺的掛紅牌,由大家一起參與監督,共建消防安全。”
實際上,在去年3月大研古鎮失火後,麗江曾出台《麗江古城消防安全管理辦法》,其中規定,房間數超過二十間的客棧、酒店必須安裝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含簡易裝置)。可是結果呢?毛波說,他沒有統計過安裝消防裝置的商家數量。若全靠自覺的話,應該不多,“沒有強制性的措施,誰會花錢?”
據束河古鎮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客棧管家介紹,一般的噴淋裝置價位在二三十萬元,但客棧一年的營利大約10多萬元,“不是說我們不想裝,就算花大價錢裝好了,對自家也未必有多大好處。別家起火,風一吹,火從外面燒進來,噴淋也沒用。”
實際上,市政管網等配套設施未能及時跟上,也是古城火災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麗江,古城的消防用水與生活用水來自同一個給水管網,導致消防供水上存在極大風險。若居民用水人數過多,則消防栓的栓口壓力便不能滿足消防需求。同時,樹形的枝狀管網設計,無法保證在任何一個節點的水壓均衡,給消防供水埋下了隱患。
再則,從氣候上看,雲南連續幾年干旱,連著名的黑龍潭都已經干了4年有余。最厲害時,黑龍潭的地下水位距離泉眼達13米。每年冬春又是旱季,“風干物燥火易發”。加之滇西北屬高原地區,海拔高、日照時間長,一旦有風,點點星火就可能釀成“燎原之勢”。
古城浴火如何涅槃?
到龜山公園登頂的游客,看見一片焦土,無不扼腕歎息:“多可惜!1300多年歷史的獨克宗古城啊……”
在束河古鎮,默然(化名)的客棧買進才幾個月,先期轉讓費就交了200萬,隨後又投入了100萬的裝修費。火災發生的前幾天,她在籌備買保險,可“保險”還沒上呢,火災就已經發生了。
宋先生的“水岸邊”客棧同樣“慘不忍睹”:接盤不過月余,投下去近200萬,還沒回本,一把火上來,就全化成灰燼了。“被燒掉的房子裡,有客棧也有商鋪。客棧損失的肯定是內裝;店鋪損失的則是貨品,比如印染坊、服裝店。我們知道,這些損失很難統計出來,但好歹也應該有個具體的理賠方案。”宋先生說,“買了保險算萬幸,可沒買保險的,怎麼辦,有的老板娘身懷六甲,有的家庭小娃娃還在背上……”宋先生不勝唏噓。
在獨克宗古城,盡管火災過去已經3個多月,但現場依然觸目驚心,一片斷壁殘垣。從相鄰的龜山公園俯瞰,曾經熙熙攘攘的四方街廣場空曠如野;寥寥幾棟磚混結構的破屋突兀地矗立在風中,曾經或粉白或朱紅的牆面已被熏成焦黑一片;還有那幾棵樹,大腿般粗細的軀干別扭地伸展著僅剩的枝桠,就像被大火燒斷了“臂膀”,黑色已然掩蓋了它們曾經蒼翠的模樣,眼看就要被炭化……到香格裡拉旅游的民眾,但凡聽說過火災的,都會來此憑吊一番。
據“1·11”火災恢復重建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郭東生介紹,火災發生後,為做好入戶安置幫扶工作,縣委、縣政府制定了《香格裡拉縣獨克宗古城“1·11”火災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救助實施辦法》,對應急安置對象每戶(含商戶)發放慰問金3000元和救助金1萬元。依照雲南省委省政府對重建工作的要求——“尊重歷史,尊重民族文化,修舊如舊,建新如舊”,計劃實施4大工程46個建設項目,估算工程總投資超過12億元。
目前,獨克宗古城已啟動民居恢復改造的准備工作,第一階段將完成因災無房居民的房屋重建,爭取年內基本恢復電力、通信、消防、供排水、道路等基礎設施。
日前,重建指揮部開始在獨克宗古城旁邊的迪慶紅軍長征博物館現場辦公。“搬到古城辦公,一來是為了方便受災群眾來咨詢;二來也是為了便於重建辦的同志能夠近距離地統籌監督重建工作。”郭東生最後強調說,“更重要的是,人們對火災的防患,就應該像頭上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時時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