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傳統民居該如何防患於未“燃”

傳統民居該如何防患於未“燃”

日期:2016/12/13 22:40:54      編輯:古建築紀錄

——訪清華同衡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長霍曉衛


  “1·11”香格裡拉縣獨克宗古城火災之後,古城重建規劃近日已通過專家評審。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長霍曉衛博士,負責牽頭《獨克宗古城火災恢復重建民居恢復與改造建設規劃》。

  記者就歷史街區或傳統村鎮的消防安全問題采訪了霍曉衛。

  文匯報:在您看來,藏式閃片房自身有沒有獨特的防火防災設計?“4·6”麗江市束河古鎮著火,納西族的建築同樣是木結構,兩者有何異同?

  霍曉衛:面對火患,古人如何避災防險,防患於未然?在千百年與火災的反復抗爭中,不同地區的傳統民居與先民,確實積累了不同程度的防火建造智慧及消防經驗。不只是藏式閃片房、納西民居,但凡有火災隱患的民居,經過幾百年的積澱,都會有百姓總結的一些防火技術,反映著樸素的消防理念。

  獨克宗的閃片房,其三面築土為牆,牆體厚度0.6-1米,異常厚實,且牆體開窗很小,單窗大多不超過0.5平方米,火災通過窗口部位蔓延到毗鄰建築的可能性非常小。雖然閃片屋頂極易燃燒蔓延,但其屋頂構造簡單,為平屋頂上用馬扎托架起坡屋頂,一方面便於融雪,另一方面就是考慮到在火災時能便於拆除,避免連片燒毀。一旦著火,藏民會視情況將起火點周邊建築的閃片屋頂進行快速拆除,隔離火源。

  納西民居的出檐沒有閃片房那麼深遠,房前屋後的水渠提供了充足的消防水源。

  另外,歷史上傳統村落民居往往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地廣屋稀,間距較大。隨著人地關系越來越緊張,尤其是在一些旅游比較熱的地區,出於商業需求,房子越來越密,失火後的火情就會很快蔓延起來。

  文匯報:“1·11”已是獨克宗古城第五次遭受損毀,“4·6”麗江束河古鎮著火,加上去年麗江大研古鎮、湘西鳳凰古城著火等等,在您看來,古鎮古城經常失火的原因何在?

  霍曉衛:雖然沒有進行完全統計,但從最近幾次失火的情況看,傳統村落失火的原因在於冬季靠電取暖,用電不慎,且多數發生在客棧或商鋪。原住的村民反而不容易成為火災的肇事者。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文匯報:相比其他古城,大理古城似乎從來沒有著過火。這跟古代建築設計風格是不是也有很大關系?

  霍曉衛:從建築形式上看,白族建築用磚多,側面的山牆面都是磚頭,屋頂又是瓦,所以即使有火災,也減少了大規模蔓延的危險。

  文匯報:古城重建倡導“尊重歷史,尊重民族文化,修舊如舊,建新如舊”,您覺得在防火防災的設計方面,可以做哪些創新,既保留民族特色,又可以防患於未然。

  霍曉衛:首先,出於安全規劃,應加強消防管道體系建設,解決消防給水管線,包括消防栓的冬季防凍等問題。同時,在古城古鎮的每個房子裡面,一定要配備滅火器等裝置。在獨克宗調研時,我們發現只有極少數商鋪才配有滅火器,這無疑是非常大的隱患。

  其次,有必要對傳統民居進行分組團的消防隔離。現在民居建設非常綿密,可以利用小街小巷作為隔離劃分,即將一個片區分成若干小組團,組團間隔離的建築進行防火性能改良,比如為閃片房的屋頂尋找可替代材料。之前,昆明理工大學也做過一些相關的研究。

  最後,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古城、傳統村鎮的老百姓、商戶、游客,進行消防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定期進行消防演練。

  文匯報:在旅游業繁榮的背後,您覺得應該如何保護古城古鎮?

  霍曉衛:目前很多傳統村落消防安全存在的最突出問題,就是傳統的消防管理與技術體系被破壞消解、難於傳承,而新的、現代的消防技術與管理系統非但沒有有效地建立起來,反而存在很多漏洞。

  如何建立針對傳統村落的新的、現代的消防技術與管理系統?從國內外一些積極探索的經驗來看,傳統村落的有效消防技術與管理系統應該具有幾個基本要求:

  第一,既然我們認同傳統村落是文化遺產而並非一般建築,那麼傳統村落的消防系統一定是特殊的,並且應該根據各地不同的傳統村落、傳統民居的遺產特點,經過創造性地設計構建起來,允許各有不同。

  第二,傳統村落是活態遺產,需要滿足居住等使用要求,與過去的時代相比,對於安全性的要求顯然更高,因此,保護過程中出於消防安全考慮,針對不同的民居建築,必要的改良應能夠被理解並接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