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儒林後街的唐仁元故居

儒林後街的唐仁元故居

日期:2016/12/14 17:17:05      編輯:古建築紀錄

唐仁元故居

    儒林後街17號系晚清名將唐仁元故居。據《唐氏宗譜》記載,唐仁元(1841-1886),原名唐人定,號禮門,安徽肥東人。同治六年(1862年)參加淮軍,跟隨台灣巡撫劉銘傳(1836-1896)征戰南北,功勳卓著,官至參將、統領。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後,隨劉銘傳去台灣,在保衛台灣的戰斗中,立下赫赫戰功,賞一品封典,頭品頂戴,賞戴花翎。他還參與“開發撫番”,光緒十二年(1886年)5月,成為“遇缺題奏提督軍門”。同年10月,身經百戰的唐仁元積勞成疾,病故於台灣,被追封為“提督軍門振威將軍”,賜號“彪勇巴圖魯”(意為勇士、英雄)。

    它始建於清代中晚期,原來位於環城南路45號,是唐仁元隨劉銘傳去台灣之前所購。此宅一直為唐氏後人所居住,抗戰後由其五世侄孫唐志雲先生居住。1956年建造弋江橋時,這座老宅正好位於擬建的弋江橋北端,必須拆除。房主見房屋整體構架仍十分牢固,構件雕刻十分華美,實在不忍捨棄,就將房屋的梁柱磚瓦一一拆下來,再細心地做上標記,再在儒林後街17號易地原樣復建,只是規模要比先前小很多。在蕪湖古城中,類似這樣整幢建築皆易地重建的老屋,到目前為止,僅發現這一座。

    唐仁元故居坐北朝南,兩進,磚木結構,硬山屋頂,抬梁式梁架,面闊三間11.4米,進深16.25米,建築面積288平方米。南向第一進為門廳,明間為單層建築,兩扇木門是由環城南路45號移過來的,門上镌有一副行楷對聯:“熙朝開景祚,天下慶文明”,門後是一個青石板鋪成的庭院。第二進是兩層主樓,每層檐下的立柱上方,木雕撐拱上的雕刻內容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一樓的一根撐拱上雕著《三國演義》中的“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這些表現忠義仁勇的三國人物與唐仁元的武將身份極為吻合。另一根撐拱上雕有“八仙過海”中的八仙人物,背景襯以如意花草等圖案,可惜現在木雕的人物部分面容已被毀,僅存些許花草木雕圖案。

    唐宅兩次間前後的矮窗上都裝有空花隔扇,用料和做工也極為考究,窗沿下的裙板上還雕刻有石榴、蓮花、銀杏等四季花木,觀其木雕,做工細致入微,呼之欲出。

    如今,儒林後街17號老宅仍由其後人居住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