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古城游 流動的姑蘇繁華圖

古城游 流動的姑蘇繁華圖

日期:2016/12/13 22:40:47      編輯:古建築紀錄


 

    平江路老街,粉牆黛瓦、小橋流水、青石板路……

    掛著相機的游客信步閒逛,本地居民騎著電動車往來,車筐裡裝著蔥蒜和菜。有姑娘穿著戲服,招徕游客到戲樓聽昆曲,也有老阿姨擎著收音機,河邊聽評彈。

    古城蘇州,雖已2500多年歷史,卻依舊活色生香。

    如何將我們這座活著的古城展示給世人?將韻味悠長的吳地文化傳承下去?一年多來,姑蘇區在設立全國首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的基礎上,啟動“古城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將古城保護、歷史傳承和旅游發展提到並重的地位,使小家碧玉的蘇州展現出新的魅力。

    □商報記者 王駿 攝影 蔣世穎

    古城保護

    規劃始終放在第一位

    漫步在蘇州古城區,看不到高樓大廈,入眼的只是小橋流水、粉牆黛瓦、青石板路……時至今日,世人仍能見到這2500多年歷史的詩意沉澱,這正是得益於蘇州對古城原有風貌保護的重視。作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確立了全面保護古城風貌的原則,有計劃地修復大量文物古跡。去年6月,市政府決定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框架內,創建全國首個“古城旅游示范區”。《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3~2030)》、《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等陸續編制,為古城保護定下基調。

   “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獨特格局是蘇州古城特有的架構框架。平江歷史街區成片整治保護工程,因此成為國家“古城旅游示范區”創建規劃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一輪的保護規劃中,姑蘇區明確了通過空間、產業、旅游行為等方面的布局,將平江歷史街區打造成人文與自然相融、歷史與現代交輝的蘇式生活體驗區,將街區定位為傳統居住街坊,兼具文化、商業、休閒、體驗功能,將以前由平江路沿線的保護整治工作向整個街區縱深推進,使其成片得以整治和保護。

    如今,平江歷史街區已成為全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示范區、蘇州古城河街並行雙棋盤格局的傑出典范。事實上,像這樣“規劃先行,多措並舉”的做法,是姑蘇區在國家“古城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中的一個特色。按照規劃,國家“古城旅游示范區”總面積15.38平方公裡,創建啟動區以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和拙政園歷史文化街區為核心,面積為2.8平方公裡,至2015年逐漸輻射拓展到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山塘街歷史文化街區和天賜莊片區,以此為契機,將蘇州古城建設成為古典園林的博覽區、歷史文化遺產的集聚區、蘇式生活的體驗區、旅游融合發展的示范區。根據這一規劃,近年來,虎丘地區綜合改造工程、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保護整治、天賜莊片區保護利用、古運河申遺、石湖漁家村項目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陸續規劃開工。

    動態保護

    讓古街老宅再現魅力

    從蘇州平江路青石橋拐入南石子街,沿著小巷步行幾分鐘,就能找到修繕一新的控保建築潘祖蔭故居。如今,老宅已經成為文化精品客棧花間堂,前不久對外營業後,受到了游客的追捧,不提前預訂根本住不了。

    而有誰想到,這裡曾是一排蘭州拉面館等沿街店鋪,故居內天井雜草叢生、地坪破損、木構架開裂…… 如果不是對它進行及時的修繕保護與開發利用,不出幾年,這處老宅就將完全破敗。

    據了解,潘世恩故居原為清朝康熙年間河南巡撫顧汧“鳳池園”的西部。嘉慶十四年潘世恩購下後改建成私第,前為三路六進住宅,後為園池。這裡的建築用材考究,工藝精致,尤其是中路第三進正廳“留余堂”及西路第三進紗帽廳,是蘇州民居廳堂中的精品。因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曾寓居此宅,所以這裡又被稱為“英王府”。

    整修後的潘世恩故居占地2600余平方米,建築面積1700余平方米,前為深庭廣廈,後為清幽園池,看上去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美輪美奂。

    老宅子化身精品客棧,成為蘇州以旅游業為抓手,盤活古城歷史文化資源,探索新一輪古城保護與發展的一個縮影。像大儒巷丁宅、全晉會館、玉涵堂、岡州會館、嶺南會館等一批老宅得以重獲新生,古老的宅院散發出青春的光彩。

    與此同時,對歷史街區的保護修復和合理利用,也使古城中的不少歷史街區重獲新生。山塘歷史街區,水陸並行,建築精致,是蘇州古城風貌精華之所在,也是蘇州古跡最多的街區。如今,經過保護修復和合理利用,這裡匯集了松鶴樓、采芝齋等蘇州傳統小吃和刺繡、石雕等傳統手工藝品,設有商會博物館、古戲台、玉涵堂、通貴橋等景點,成為“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此外,虎丘老街、新郭老街等特色街區也正在陸續開發,這些“老街”在更新利用後,將以全新的形象展示在游客面前。

    活著的景點

    體驗原味蘇式生活

    一座青磚牌樓,上書“聯萼坊”,老民居裡藏著的,是蘇州的一段歷史。說起平江路上的活景點:“聯萼坊人家”,不得不提一提它的主人——錢杏珍。2011年,她從蘇州戲曲博物館副館長的位子上退了下來,因為對蘇州的民俗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自籌資金租下位於平江路聯萼坊大院內的6戶民房,和紐家巷社區一同成立了“聯萼坊人家”。裡面有客廳、書齋、膳房、織繡房、喜堂、伙房等傳統民居,原汁原味展示了傳統的蘇式生活場景。

    她還組織社區老人,以蘇州歷史文化民俗為紐帶,采用口述歷史、體驗民俗、傳播文化的方式,開展各類文化娛樂活動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聯萼坊人家”從開出以來,就引起各方關注。從小生活在蘇州的凌先生,目前在德國定居,前不久回國慕名來到這裡,“一下子找到了兒時的回憶,”凌先生說,“蘇式生活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的,而這裡所展示的正是蘇州最為平常但卻最讓人割捨不下的尋常生活。”

   “蘇州有一種讓人從內心感覺到的生活之美,這是一份屬於‘老蘇州’的情調。而這種魅力,只有當你融入進去時才能真正感受到。”一位專程到平江路體驗蘇式生活的山東游客趙女士這樣說。隨著現代自由行、自助游、背包客的興起,走進街頭巷尾,零距離體驗蘇式生活,已成為古城旅游最有吸引力的特色之一。為此,姑蘇區在國家“古城旅游示范區”的創建過程中,將旅游餐飲、特色民宿、旅游購物和旅游演藝等旅游要素與旅游線路緊密結合,融入街巷旅游、社區旅游、文創產業旅游等新元素。“棋盤尋幽”姑蘇街巷發現游、“姑蘇天工”古工藝體驗游等不同主題的旅游線路的推出,帶著游客穿梭在蘇州的大街小巷,在一片吳侬軟語的氤氲氛圍中,感知蘇州古城的歷史文化魅力。

    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節慶活動,是吸引游客零距離體驗蘇式生活的另一種方式。從農歷正月初五的山塘街迎財神、到農歷四月十四的石路軋神仙,再到農歷五月初五的吳地端午民俗文化節,一個個有著濃郁古城地域特色的傳統民俗節日,不斷展現著蘇州歷史人文的獨特個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