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藏"針上油畫" 探訪中國五大名繡之亂針繡
日期:2016/12/13 18:52:17   編輯:古建築紀錄
亂針繡針法亂而不雜,密而不堆,技法千種,需要繡者運用於不同的表現形式,
繡品立體感強,內容呼之欲出,頗有西洋油畫的效果, 猶如“針上油畫”。 王磊 攝
如今亂針繡受到越來越多年輕女性的青睐,閻永霞的徒弟幾乎都是年輕時尚的女孩子。 王磊 攝
重慶12月10日電(劉渝)傳世八十余載,曾是國與國之間交往的禮物;源於蘇繡又超越蘇繡,自成一格的亂針繡,被譽為當今中國第五大名繡。然而由於價格昂貴、繼承人缺乏,使得這一技藝僅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曾一度 “藏在深閨人不識” ,在市場上難覓蹤跡。重慶千年古鎮磁器口上,隱藏著一座亂針繡的繡坊。近日,記者走訪該繡坊,解密民間工藝亂針繡。
亂針繡又名正則繡,是1930年代由刺繡家楊守玉所創造,發源於重慶璧山,針法融合了中國傳統刺繡的技術以及西洋藝術的特色,並受到清末民初沈壽的仿真繡所啟發影響,其精髓是將畫理與繡理結合。
亂針繡針法亂而不雜,密而不堆,技法千種,需要繡者運用於不同的表現形式,繡品立體感強,內容呼之欲出,頗有西洋油畫的效果, 猶如“針上油畫”。繡坊主人閻永霞是重慶唯一一位亂針繡工藝美術大師楊世華最年輕的徒弟,楊世華的刺繡老師則是亂針繡創造者楊守玉。亂針繡的技藝曾一度在重慶失傳,90年代楊世華為紀念恩師,重拾針線,塵封已久的亂針繡才在山城重新亮相。
一幅幅精美的刺繡作品,數十套繡凳、繡繃等專業用具,閻永霞在古鎮上一邊售賣繡品,一邊開班授藝。
幾把剪子、篦子和小刀,千絲萬縷不同色彩的繡線,大小不一的繡針,繡娘閻永霞就著一塊絹麻,飛針走線,線條流暢優美,圖案遠觀宛如油畫質感,近看則針法嚴謹細膩,紋飾和作工巧奪天工。
一幅好的亂針繡作品可以讓作者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錯綜復雜的工藝要求使亂針繡成為珍貴的藝術作品,具有珍貴的收藏價值。閻永霞介紹“亂針繡”是利用特殊的亂針技法來制作的“針畫”,“把不同方向、不同顏色的直線條交叉重疊堆積來表現前後物體的空間關系及色彩變化,就像繪畫一樣,只是不同的繪畫工具是針線。”
亂針繡一般要刺三層。第一層鋪色,按照繡稿的輪廓和色塊滿刺一層底色;第二層做細。每做一處,都要照顧到整體與各個物體間的關系;第三層進行精細藝術加工,重點刺出線條的變化,光線和色彩的變化,用不同光色的深淺色線把整個繡面上的光線和色彩統一。
亂針繡相對耗時,一幅精品至少需要兩到三個月時間才能完成。閻永霞介紹學習“亂針繡”其實並不難,重要的是堅持,只要具備一定美術基礎、學會基本技法,再加上自身不斷領悟和練習,就能學會“亂針繡”針法。“我自己除了練習針法,也在不停地學習繪畫知識,才能不斷的進步。”
閻永霞開繡坊,做網銷,希望能延續師傅楊世華的心願,讓更多的人認識亂針繡,使之薪火相傳,讓重慶成為一塊繡地。如今亂針繡受到越來越多年輕女性的青睐,閻永霞的徒弟幾乎都是年輕時尚的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