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當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寫於1927年7月的《荷塘月色》,描寫的是先生月夜觀賞荷塘的經過。並描寫當時的心裡“頗不寧靜”。為排遣當時的那種心情,在荷塘邊散步。月下的荷塘如畫如歌,似乎體會到了荷塘上的月色似夢如詩。先生描繪這段特定的時辰,特定的氛圍中的景象,創造並描繪出了一種清幽,朦胧的境界。可良宵美景,未能使先生的的心情平靜。
讀《荷塘月色》讀進心裡嘴裡的,是那“绮麗曼妙”的文字,和那淡淡的憂傷,對於荷,其實還有更多的感受,文字中紙面上的荷,又能有多少滋味在心頭……
先生將復雜的心緒,寄托於荷塘與月色的描寫之中,情與景如水般的交融。此種尚佳的描述,樸素,典雅,比喻貼切,並在恰到好處時,戛然而止,讀進去便朗朗上口,韻味無窮。閱讀時,稍加思索,便遐想無疆……
無獨有偶,那是前年的這個時候,去“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體察工作環境,有幸在那住過,後雖未成行,卻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一進“華外”的正門“中央大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側的理石碑,上面刻著辦學宗旨,理念,讓人深刻的感受到創業者秦和不愧為是當代著名民營教育家。學院經過十五年左右的奮斗,經過幾次搬遷,華麗轉身,才有了今日的輝煌及良好的環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了現在這樣的成就,秦和是最棒的,同事也實屬不易……
最難忘的是校園中心廣場南邊的那一條由西向東穿流而過的小溪。以至於站在校園中心廣場南邊寬闊的石橋上,一眼便望見橋下那滿溪畔那一群群,一片片的紅金魚,像火炬一般的向你湧來,給人一種激情似火,積極向上的感覺。又好似奔向祖國四面八方,載譽歸來的萬千學子,又回到母校,歡聚一堂……
再向東七十米左右,又有一座七曲石橋,好似七仙女下凡……在七曲石橋的兩旁,更讓人賞贊的是那滿溪的荷花,盡收眼底。當走上七曲石橋上,展現在眼前的是明靜碧綠的荷塘和那一株株,一片片的荷葉,在微風中搖擺……
清晨起來前去,在天色的微明中,在東溝山上,第一縷陽光照進前,溪畔裡荷塘中那滿溪的荷葉之旁,那靜靜的碧水之上,一株株荷花,傲然綻放,獨立般的一簇簇,秀出水面,頂上的花兒及荷花葉片上的露珠,銀光閃亮,晶瑩剔透,柔潤明淨的荷花纖塵不染地盛開著。觀此情景的心動之余,心中便立刻湧起古聖先賢周敦頤贊美的荷花的詩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愣在七曲石橋上,如入仙境,凝望遐想,假如荷花是個美麗如花的女子,那麼如此孤高出塵聖潔的花仙女子,應該是像“紅樓”裡妙玉那樣的花仙女子吧?
面對如此素潔雅致的溪畔荷花的感歎欣賞之余,心中有一絲隱狀,有一份驚心,再路過溪畔荷花,再凝望那株株凌自碧綠水面之上的那一溪畔的荷,那太過美麗的孤潔,心會不由自主的生生的疼痛起來,我很自然的露出一絲歎息:孤潔的極致,便是脆弱。如“紅樓”裡的妙玉是也。
直到正午,撐著傘,在炎炎的烈日下,打從那大柳樹下的溪畔荷花邊走過,卻十分驚訝的發現,一邊那些大柳樹的葉子幾乎被曬蔫曬焦,一邊是一株株粉嫩的荷花,迎著灼灼熱浪,刺目的驕陽,精神抖擻,文采斐然地盛開著。那映日的荷花,何其紅艷!我不禁望著那些頂著毒熱太陽底下,亭亭玉立,生機盎然的荷花,出神的想,如果荷花真是一位美麗的花仙女子,那麼,她究竟是怎樣的女子?
猛然想起《飄》中,郝思嘉駕著馬車穿越戰火的畫面,想起她手握泥土對天無比震撼的發誓:“我一定要撐住這個家。而且等到一切都過去之後,我絕不能再挨餓,也絕不讓我的家人挨餓……”。想起她深愛的白端德離她而去,她喃語遠眺:“我會盡量想辦法挽回他的,尋回失落的,畢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個嶄新的日子!”如果荷花是那個美麗的花仙女子,那麼她一定會像郝思嘉那樣,百折不撓,並是對明天永懷熱忱的美麗花仙女子。
誠然,再堅強的花,也有花落紅殘的時候。正如美人遲暮,無可奈何。到那時,也只能留些許殘荷,便去聽那淅淅瀝瀝的雨聲了。
但是,當我第一次在荷花零落下來的花瓣中,看到了那一枝枝青色的蓮蓬,沉實而又易損的揚臉挺立的時候,心中的那份震撼與驚喜同樣是言不由衷,簡直是無法形容。再細看那青實可人的蓮蓬,再想那白胖玲珑的蓮子,再想想那青蓮的淡香悠遠,暗香,那蓮蓬,一定是蘊含著清風朗月的明淨與幽深的存在。
沒想到字面上沒有給我特別感覺的“花落蓮成”,原來也會是如此這般令人喜悅的景致。
現在再在書上看到“如花绮麗”這個詞,總要反復吟味,總會固執地臆斷,這“花”,指的就是荷花,因為她的出淤泥而不染,因為她的倔強不屈,因為她的永懷熱忱與希望,因為她的落花即成蓮……只有具備這樣的品格,才可稱得上“正能量”,才真正稱得上荷花般的獨處如花绮麗。
此時,《荷花般的獨處“如花绮麗”》散文的名稱由來:在那一刻,想起了那首老歌:如果你是那海,我便是那沙灘;如果你是那片雲。我就是那小雨;終日與你相偎依;如今我將知道,當我伴著你,守著你時,會是“多麼绮麗”。
(作者 明振光)
國際新聞聯盟中國城市頻道 中國規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