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裡行程 兩千年興廢
日期:2016/12/13 22:26:03   編輯:古建築紀錄
▲在大運河上行駛的船隊。
□ 許鑫
“今年6月,國家文物局將依據保護管理的工作狀況,確定我省最終列入大運河申遺范圍的遺產點和河道。根據這一時間安排和我省大運河申遺工作的整體部署,省文物局積極協調、全力推進,以抓好申遺點、段的規劃和項目實施為重點,督促大運河沿線5市按照《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點段工作要求》,加強遺產點本體保護和環境整治,落實保護區劃劃定、展示標識系統建設、管理機構與機制建設、保護管理專項辦法制定、監測中心和檔案中心建設等工作。”省文物局局長謝治秀介紹說,為確保大運河申遺的總體進程,我省列入申遺預備名單的遺產點的保護工作已經全面展開,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已啟動實施並初見成效。
流動的歷史 文明的瑰寶
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流程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與長城並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兩項古代工程的奇跡。
大運河的雛形是始建於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建的邗溝。隋炀帝時期,開鑿了以洛陽為中心,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長2700余公裡的“之”字形隋唐大運河。元建都大都後,改造了隋、唐時期已漸淹沒的通濟,永濟渠在南北向加以取直,大運河從山東濟寧向北開匯通河至臨清,才形成了保留至今的貫通南北、全長1747公裡的“一”字形京杭大運河。
申遺所指的“大運河”,涵蓋了中國2500多年來不斷開鑿和修繕的這兩條著名運河,全長約3200公裡,溝通5大水系,涉及8個省(直轄市)35個地市。豐富的文化遺產如珍珠般散落大運河兩岸,10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交相輝映,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譽為“古代文化長廊”、”古代科技庫”、“名勝博物館”、“民俗陳列室”,其歷史遺存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絕好實物資料,是中國悠久歷史文明的最好見證。歷經千百年的發展演變,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06年,58位政協委員聯合向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從戰略高度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並適時申報世界遺產項目。“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護好大運河,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2006年,國務院將京杭大運河整體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09年全面啟動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
加強保護 打造亮點
大運河山東段主河道全長約570公裡,流經棗莊、濟寧、泰安、聊城、德州5個地市。大運河山東段的暢通,使運河沿線的德州、臨清、東昌、張秋(今陽谷)、濟寧、台兒莊成為歷史上交通轉輸和貿易的重鎮,積澱了深厚的運河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在整個大運河申遺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運河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省政府分管領導多次聽取匯報,調度有關工作。省文物局組成了專門的運河保護、考古調查與發掘,以及規劃協調工作班子,組織召開多次協調會議,推進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大運河沿線五個市都成立了相應的工作領導小組,其中濟寧市由市長任領導小組組長。
“在大運河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中,省文物局統籌協調,集中力量突破難點、打造亮點,以點帶面,起到了良好示范帶動作用,不僅各項基礎工作扎實有效,還湧現出南旺分水樞紐考古遺址公園、台兒莊古城等一批亮點工程。”謝治秀說。
據了解,目前我省大運河申遺整體工作進展良好,《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規劃(2012-2030)》已於去年底編制完成,沿線5市全部公布了市級規劃。全省共有5段河道、61個遺產點入選申遺預備名單,規劃和保護方案編制、論證及報批工作接近尾聲,文物本體保護和環境整治工作全面啟動。
■ 鏈接
大運河沿線五市
棗莊
大運河棗莊段,文物古跡眾多,遍及運河兩岸,尤其是台兒莊城內的3公裡運河古道,是目前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古運河之一。當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積極配合國家、省裡做好大運河申遺工作,將運河保護申遺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立市運河文化征集辦公室,系統征集、保護、管理、研究運河物質文化遺產,深入研究利用古運河文化資源;加強了對修繕運河古建築、古民居的管理,保持了棗莊古運河的原貌;實施台兒莊古城保護工程,打造“江北水鄉·運河古城”。
濟寧
濟寧是大運河的重要樞紐,明清時期管理全國運河水利的最高管理機構——運河提督衙門便設在濟寧,因此濟寧又被稱為“運河之都”。為配合大運河申遺工作,濟寧先後投入巨資實施了城區大運河的綜合治理、南陽古鎮保護和維修、金口壩復堤加固和環境整治,以及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濟寧東大寺、微山仲子廟和太白樓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保護工程,組織開展了大運河遺產點、閘、壩修繕設計方案的編制工作,有效保護了運河沿岸的整體風貌。尤其是作為“運河水脊”、破解運河入京難題的南旺分水樞紐,其考古遺址公園被列入國家首批立項名單,各項建設工作已初見成效,成為大運河申遺工作的一個突出亮點。
泰安
大運河泰安段全長60華裡,有“運河水櫃”之稱的東平湖是大運河山東段的最大水源地。配合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泰安組織編制了戴廟閘、安山閘、堽城壩保護維修方案,對戴村壩、堽城壩等重要遺產點初步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逐步啟動遺產點保護維修工程。疏浚東平段汶河,對汶河南岸河堤進行了加固維修,恢復大清河、東平湖自然生態。
聊城
聊城是大運河上著名的九大商埠之一,興盛的漕運為其帶來了400年的繁榮。結合大運河申遺工作,聊城著力打造“江北水城”,對城區河道進行了保護和整修,營造出“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體”的獨特風貌。先後對運河沿線的部分重要文物建築如陽谷阿城海會寺、聊城山陝會館、臨清運河鈔關、鳌頭矶、清真寺、捨利塔等進行了保護修繕,開展大小碼頭本體保護設計、土閘、梁鄉閘、辛閘、周家店船閘的保護方案和臨清鈔關、戴灣閘、二閘,以及運河陽谷段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建設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加大運河文物收集、展示和宣傳力度。
德州
倉儲、漕運是大運河作為南北經濟大動脈的主要表現。明清兩代,德州既是漕運的儲存站又是轉運站,德州段運河成為南北水運的咽喉要地,年貨運量、周轉量、吞吐量都占運河各港口之首。目前運河周邊一帶的許多倉棧、貨場、鐵路轉運線等依然使用,是大運河歷史“四倉”(德州、臨清、徐州、淮安)中唯一保留完整並仍在發揮作用的倉。為保護大運河文化遺存,當地政府出資回購了涉及城區運河相關的土地交易項目,使碼頭、鐵路及成片區的倉儲建築得以完整保護。編制完成《德州市主城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劃定了運河德州段的保護“紅線”,詳細闡述了運河倉棧、民俗風情、蘇祿城建設,並提出了打造“天下第一倉”的概念和將運河德州段作為申遺的主要節點。濟南3月2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