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塍河上圖”再現70年前古鎮風貌
日期:2016/12/13 22:27:18   編輯:古建築紀錄
70年前新塍古鎮的風貌幾乎消失殆盡了:沿著鎮市河,廟不見了,橋要不拆了,要不就“坡改平”了,大戶人家的四合院也被嶄新的樓房替代。可如今,在三位鎮上居民的筆下,歷時4年,70年前的新塍鎮又“復活”了。
三個熱愛家鄉的人
這幅新塍風貌圖的創作者,蔣健、馬秋生、高哲雄是土生土長的新塍人,因為生於斯、長於斯、愛於斯,所以才畫於斯。用他們的話來講,“不為名,不為錢,只是希望能還原以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鄉’的古鎮新塍,讓後代子孫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麼繁華富庶。”
風貌圖的速寫主筆是蔣健,他在鎮上電影院工作,同時也是鎮上“蓬萊書畫社”的成員,曾拜嘉興畫家袁谷人為師,學習速寫。而新塍風貌圖的想法,源於一次書畫社的以畫會友,“當時老馬(馬秋生)帶來他的《新塍廟會圖》,是70年前市河上的一段市井風貌,它勾起了我們對新塍過去繁華的記憶。”75歲的高哲雄也是畫社成員,當時只有四五歲的他仍然記得“1937年,日本鬼子到了新塍鎮,幾乎燒了半個鎮”。
馬秋生是鎮上冰箱廠退休的工人。“把70年前的新塍古貌復原,讓大家都來看看”的念頭讓他們三人走到了一起。4年時間,幾易其稿,終於在近日完成了這幅風貌圖。
70年前橋多廟多廳多
70年前的新塍鎮是怎麼樣的?其實大家都記不清了,除了新塍鎮志,沒有可考的文獻。“於是我們就請了鎮上80歲以上的老人來座談,讓他們講講記憶中的新塍鎮。”高哲雄回憶起當時的情景,20多個老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回憶,“當時的橋很多。”“當時的廟很多。”“當時沿河有很多大戶人家,廳很多。”
憑著老人的記憶加上鎮志,終成現在70年前的新塍鎮風貌圖。記者在書畫社見到了這幅巨作,全長8米、寬0.8米,除了民居、石橋、河道等古鎮風物,還描繪了農民插秧、抽水、趕廟會等生活場景。“市河全長1.5公裡左右,當時河上有虹橋、萬恩橋、寺後門橋、唐家橋等10多座橋,還記得有個觀音橋,上面還有座觀音廟,現在這些拆的拆,有些都已經‘坡改平’,都可以讓汽車通過了。”高哲雄說,不僅橋少了,連廟也不見了,三仙廟、武聖宮、聖帝廟等都沒有了,現在剩下的能仁寺也是重建的。
除了廟和橋,還有一些讓新塍人念念不忘的老字號,“高公興醬園”、“老生生堂”、“同和當”等,而河邊大戶人家的四合院也是一景,朱廳、凌廳、范廳、吳廳、周廳、江廳、虞廳是70年前的富人家,“當時的吳家東到問松橋,西到吳家弄,南到市河,北到秀水浜,一個吳廳抵得上其他6個廳。”高哲雄講起這些如數家珍。
給後代留一個記憶
這幅畫的藝術指導袁谷人老師告訴記者,這幅畫還有不少有待改進的地方。“它雖然離藝術品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可以作為古鎮示意圖。他們三人的精神讓人敬佩。”
“我們新塍鎮是千年古鎮,以前是非常繁華和美麗的。現在的新建築越來越多,舊貌正在逐漸消失中。我們畫下這幅畫,盡可能還原新塍的古鎮風貌,給後代留下一個記憶,也要讓其他的人知道,我們新塍比烏鎮、西塘也不遜色。”蔣健說。
“如果我們這一輩人不把它畫下來,那以後再也沒人知道新塍過去是怎麼樣了。”他們告訴記者,接下來他們用狼毫小楷勾勒輪廓、著色及裱畫到絹上,預計完工還需要1年時間。杭州2月19日電 記者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