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天明鎮打造特色產業促經濟社會發展紀實

天明鎮打造特色產業促經濟社會發展紀實

日期:2016/12/13 22:26:04      編輯:古建築紀錄

    老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年伊始,聽聞天明鎮要利用“山”資源大做 “竹”文章,筆者一行奔赴這地處城固南部山區的特色小鎮。在九壩村楠竹栽植技術培訓會現場,我們見到了正在給群眾做培訓的鎮黨委書記王志剛和鎮長鄭建軍。王志剛說,圍繞打造旅居養生中心鎮和休閒農業示范鎮目標,該鎮將用三年時間建設15萬畝楠竹。屆時,城固將形成北有柑桔帶、南有楠竹林的旅游盛景。眼下,該鎮正朝著這一目標,舉全鎮之力:

    巴山腳下,牛歡羊咩。初春時節,一場綿綿春雨給南部山區帶來了無窮的生機。2月15日,淅淅瀝瀝的小雨並未阻擋干群工作的熱情:總投資418萬元的34公裡長的“U”型渠建設如火如荼,連接九壩村等9個村與鎮政府的6.18公裡長的通村水泥路已近尾聲,容納100戶的天明鎮移民搬遷安置點機器轟鳴,正加緊建設。筆者所到之處,是火一樣的建設熱情和生動的建設場面。

    王志剛說,貫徹落實縣上提出的實施“二次創業”、加速“二次騰飛”戰略,對天明鎮來說,就是要緊密結合鎮情,在項目建設、產業化發展和民生投入上下功夫,以善謀、早抓、動快奮力開創新年工作新局面。新思路開創工作新局面天明鎮地處巴山淺麓,距縣城29公裡,是遠近聞名的“茶葉大鎮”。近兩年,該鎮以“農業穩鎮,開放興鎮,產業富鎮,法德治鎮”戰略統領經濟社會發展,使鎮域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2011年元月,十天高速陝西段全線貫通。這條國家高速公路網中的橫向連接線橫穿天明鎮,再一次點燃了該鎮干部創大業、謀發展的熱情。

   “交通區位是天明最大的優勢,只有搶抓機遇,才能實現快速趕超。”一直尋求突破的天明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清醒認識到,要想實現天明鎮的“二次騰飛”、做山區鎮排頭兵的目標,唯有抓住眼前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乘勢而上。為此,該鎮迅速轉變發展理念,提出實施天明特色,將特色產業品牌做強、將常規產業規模做大,打造特色產業名鎮、旅居養生中心鎮、文化古鎮、休閒農業示范鎮的發展定位,並明確2012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69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55萬元,招商引資16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逾億元的奮斗目標。

    思路一旦清晰,活力立即迸發。圍繞深化干部作風建設,該鎮提出“作風體現在行動上,水平體現在成果上”口號,全鎮干部變坐會學習為一線辦公,帶著任務深村入組調研,撲下身子抓落實。元旦至今,天(明)九(壩)道路硬化、“U”型渠建設、楠竹產業調研、技術培訓等工作迅速展開,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熱情。

    新產業激發致富新活力

   “這些竹子是40多年前全縣大規模栽植時遺留下的,後來因糧食生產需要挖掉了大部分,可惜了!現在市場上的竹地板、竹器家具多吃香啊,如果能成規模的發展起來,是個致富的好產業。”見到龔家溝村四組的段明祿時,他指著自己房後的一片楠竹林說。“目前,楠竹市場價 0.35-0.4元/斤,一畝地間伐能產一萬斤竹子,這又不噴藥、不忙人,比種果樹強,村子裡哪家沒有10畝以上的山林,如果都栽植上楠竹,就這一項就能收入1萬多元哩。現在有退耕還林的好政策,鎮上決定大力發展楠竹產業,我要把自家承包的山地都種上竹子。”說起栽植楠竹的好處,老段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找准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該鎮發展現代農業的目標。通過三年的論證考察,依托廣闊的山林資源,該鎮確定了打造旅居養生中心鎮和休閒農業示范鎮的戰略目標,把上世紀70年代初全縣大力發展卻未曾壯大的楠竹產業作為強鎮富農的主導產業。

    元月1日,懷揣一張地圖的王志剛和副鎮長李國忠踏上了前往浙江省安吉縣的長途客車。幾經轉乘,兩人才“摸”到了這個“中國竹子之鄉”。這個因竹而美、因竹而富、因竹而名的宜居縣城深深地打動了他們。經過考察,他們發現,在氣候、地域優勢等方面,城固較安吉縣更勝一籌,但楠竹產業為啥沒在這裡勃興?

   “連續幾十年把一件事做實做好的韌勁與干勁,這是城固與安吉的差距。”深入了解後,王志剛說。

    元月6日一大早,天明鎮召開鎮村干部大會,“解放思想、統一思路、放開放活”成為會議主題。2月3日,一個由51名鎮村干部組成的考察團第二次趕赴安吉。通過洽談合作,該團成功牽手當地企業,引回3萬株免費優質楠竹苗,每個鎮領導帶頭領栽100畝楠竹,並分發給農戶廣泛栽植。竹林茂盛,四季常青的竹海景觀即將出現。

   “我種2畝”“我栽3畝”……2月15日上午,在九壩村村委會院子裡,一場生動的楠竹栽植技術培訓會吸引了全村300多名群眾參加。會後,村民們擠到村干部面前爭相認購楠竹苗。“免費給我們發種苗,鎮上還給我們做培訓,這樣的好事上哪找去?我登記了2畝。”剛剛登記完的趙志明老漢喜滋滋地說。

    在重點打造楠竹產業的同時,該鎮因村制宜,引導農戶發展有機茶葉種植、生豬養殖、食用菌等特色農業,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其中,茶產業形成了以三化、松樹、高壩、關帝等村為中心的20000畝茶葉基地,年產優質有機綠茶1000噸,促進了農民增收。新作風加快建設新農村2月15日,筆者在天明鎮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看到,一排排新落成的徽派新居給這個秀美的巴山小鎮新添了幾分江南水鄉的意韻。幾戶搬遷群眾正忙著搞室內粉飾,滿身灰漿難掩即將喬遷新居的喜悅。隨行的鎮長鄭建軍說:“移民搬遷工程啟動以來,鎮上科學規劃、倒排工期,建成移民安置新居101套,使364名群眾搬下深山,住進了‘小洋樓’。”

    快速推進的移民搬遷工程是該鎮緊扣民生抓發展的一個縮影。去年以來,該鎮堅持把民生工程建設放在全鎮經濟社會發展首位,急民所急、干民所盼,將民生實事建到了群眾心坎上。快速實施的天九路硬化項目就深受群眾好評。全長6.18公裡的天明至九壩通村公路,原本是一條“爛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過往群眾多有怨言。在鎮上的多方努力下,省財政廳372萬元項目資金落戶該鎮。不到兩個月,一條寬4米的水泥路就展現在了群眾眼前。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民生工程的重頭戲。該鎮抓住農閒時節,對轄區內的渠道、塘庫、河堤等水利設施展開整修,著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在白雲村u型渠建設工地,筆者看到,工人正忙著給裝好的水泥鑄件勾縫抹灰,新建成的渠系在他們身後蜿蜒伸向遠方。項目負責人告訴筆者:“全鎮共有54公裡u型渠建設項目,鎮上分片組織群眾投工投勞,清理渠道,鋪設u型管,爭取在春灌時投入使用。目前,已經完成34公裡建設任務,投資418萬元。”堰溝河天明集鎮段原有一處低窪水塘,確定為移民搬遷安置區後,該鎮實施了河堤砌護工程,保證了安置區的順利建設,集鎮得到美化。全鎮共有大小塘庫532口,從去冬開始,11口塘庫實施了工程治理,為農業豐產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