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韓城“搶救性保護”之鑒

韓城“搶救性保護”之鑒

日期:2016/12/13 22:42:05      編輯:古建築紀錄

  “搶救性保護”不能盲目,必須對自身和周邊環境進行研究,展現自己的獨特性和新意,這是保護取得成功的關鍵。

  文/《瞭望》新聞周刊

  記者 儲國強 程露

  在陝西有著“關中文物最韓城”之稱的韓城古城,近年來面臨著大量歷史建築嚴重損毀的尴尬。為改變這一現狀,韓城市啟動了總投資達30億元的“搶救性保護”工程,努力使這座擁有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300多處歷史建築的古城重現活力和生機。

  專家建言,對全國許多古城遺址而言,現在都面臨著“搶救性保護”的問題,韓城古城的保護模式可以借鑒,但古城保護絕不能盲目,需要進行深入的前期調研、風險評估,並結合當地環境,科學規劃,謹慎施工,以期真正開啟遺址古城的復興之路。

  “可謂有保存沒保護”

  韓城古城始建於隋朝,被譽為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6個明清古城之一。上世紀80年代末,為了保護古城風貌,韓城市政府決定在古城區以外開發建設新市區,使古街區保護完好。城內至今仍留存著大量元、明、清風格的歷史建築,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6處。

  古城整體雖然得以留存,但城內的古建築群卻是處境堪憂。由於這座不到千畝面積的小城,擁擠地生活了近6000人,許多居民想要改善居住環境,大規模的私搭亂建持續了二三十年,大量歷史悠久的老宅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更適合生活的現代建築。而僥幸存留下來的老宅,也因年久失修而破敗不堪。

  57歲的程千揚是城中程家大院的主人之一。這座有著18間房的大宅曾是清末進士程仲昭的故居,門樓上仍然懸掛著“世科第”的牌匾。如今,程千揚把所有的家具都擠在左側的門房裡,第二進的一半牆面糊上了水泥,租給了幾戶人家,剩下的房屋則已經門窗坍塌,棄置不用了。

  “程家大院還算是勉強保留著原貌,還有很多老宅院,古老的門樓裡頭,都是貼了白瓷片的新房子,甚至有一些連門樓都拆了換成鐵門。”穿行在老城的街巷裡,陝文投韓城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永強不無感慨。他告訴記者,由於資金和各方面的問題,古城裡的國家級文保單位還能得到比較好的修繕和保護,省市級的就欠缺很多。

  “如今古城區文物保護院落建築面積僅占總建築面積的11%,歷史上的72條街巷相通的格致已成過往,眾多巷道由於居民私搭亂建已成死胡同,可謂有保存沒保護。”李永強說。

  讓古城恢復原來格局

  2011年,韓城市政府決定開展大規模的古城保護工程,與陝文投集團聯手,啟動韓城歷史文化景區建設項目,計劃投資30億元,努力保護城區古建築群,保留和恢復古城的歷史風貌。目前的首要目標就是按照民國時的老照片,讓古城恢復原來格局。

  九郎廟巷26號院坐落於古城內東營村北,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民居建築。在一張拍攝於2011年的照片上可以看到,當時老院落的布局雖然完整,但是木制門窗腐朽嚴重,偏房也已經被改造成了水泥牆面的現代建築。今年5月,這個院落的面貌已經煥然一新:原來的偏房局部拆除復建成為青磚白牆,朽壞的門窗、屋椽也已經換上了新的木料,原先凌亂的電線都已經隱藏了起來。據現場的施工人員介紹,修復之後的院落將改建為民俗博物館,用於展示韓城民俗文化。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副會長馬炳堅說,如果讓老房子繼續破敗下去,將是不可彌補的損失。要把握好保護與開發這個契合點,使其服務現代人。

  2011年陝文投韓城公司剛剛進駐古城,便邀請國內專業團隊,用影像資料記錄的方式,歷時數月,完成了古城內1300余戶房屋建築的視頻拍攝工作,留存20多萬幅珍貴照片及5000多個視頻資料,記錄古城風貌。

  與此同時,還邀請了文物、建築、文保等國內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對韓城古城保護改造工作進行了深入討論,並在此基礎上分別委托中國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西北設計研究院編制、制定《韓城古城保護規劃》和《古城修建性詳規》。在此基礎上,又多次召開專家論證會、文物管理部門座談會等各種會議,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對保護和改造方案的意見建議,甚至對古建院落的裝飾、磚木雕刻細節以及古城外新建道路的命名等,都多次征求各方意見,做到不留遺憾。

  據介紹,在周密的研討和規劃之下,未來三到五年,韓城將修繕、修復古城眾多的明清四合院落、恢復72條古街巷、修復50所韓城歷史文化名人故居等,使之成為一座以宋元明清建築為主要特征、中國北方耕讀文化為主要展示、滿足當代人游憩休閒生活、兼有多元文化元素的活力古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