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朝陽出土三千年古城遺址 發現疑似戰壕或護城溝

朝陽出土三千年古城遺址 發現疑似戰壕或護城溝

日期:2016/12/15 15:15:59      編輯:古代建築

目前發掘的遺址現場這樣的土坑有20多個。

  近日,在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喀左)黃家店村,一座距今約3500年的青銅時代古城被發掘出土。考古人員在這裡找到100多處遺跡,包括房址、祭祀坑、升焰式窯址和灰坑等,並伴隨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大量文物。

  農田裡挖出千平古跡

  從喀左縣城出發,大概經過40多公裡,來到黃家店村土城子屯,步行近千米,在屯子西南,大陽山北坡台地上,一個近千平方米的遺址出現在眼前,四周盡是已經犁過的農田。

  遺址挖掘現場呈現的是20多個深淺不一的方形圖坑,最深的2米多,有的方形土坑內還有圓形的小坑,坑壁上可以看到顏色深淺不一的土層,細碎的石頭和土層猶如蛋糕一樣層次分明。土坑內除了草棍外便是一些積雪,出土的陶器碎片等物已經被運往他處封存。

  發現疑似戰壕或護城溝

  在現場,工作人員指著一片明顯發褐紅色的土層告訴記者,這裡很可能曾經是燒火的窯。而在另一處,則有一個明顯的洞柱。“這裡是古人蓋房子頂梁柱的位置。因為在洞柱的底端,散了一些碎陶片用以加固、承重。”

  此前,考古人員在對土城子遺跡進行發掘時,曾在周邊發現一條溝。有推測,這是否為“古城”的戰壕,或護城的壕溝,“如果確實是,那麼這座古城在當時就算是相當有規模的,說不定,還是這一帶的政治、經濟中心。當然,這些都需要等待下一步的發掘和研究,才能最後得出結論。”

  據悉,考古人員在這裡找到100多處遺跡,包括房址、祭祀坑、升焰式窯址和灰坑等,並伴隨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大量文物。其中陶器類型非常豐富,有陶甕、陶甗、缽、尊等10余種。

  土層跨度至少3500年

  經考古專家初步考證,土城子遺址的年代距今約3500年,該古城內的人類活動跡象從青銅時代早期的夏家店文化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

  侯申光介紹,首次發掘的土城子遺址,其年代從夏家店下層文化延續到漢代,文化層堆積最厚處達2米以上,時間跨度至少為3500年。因為還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挖掘,所以具體的時間還能否推前,目前還不好說。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新全說,本次考古發現呈現了中國北方地區青銅時代民眾居住區的原始風貌,有助於構築大凌河上游地區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及年代序列。通過開展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綜合研究,揭示該地區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演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沒有任何保護不怕盜掘

  記者在遺址現場看到,遺址周圍沒有任何防護設施,也沒有人員看守,只有一處幾平方米的鋼板房矗立在一旁,房間內空無一物。

  相關人士透露,發掘工作自去年7月底開始,9月初結束,今年5月會再次動工,預計持續5年以上的時間。

  沒有保護,如果遭遇盜挖怎麼辦?侯申光表示,遺址出土的基本都是陶器碎片,只是在土層中對研究當時的生產活動有一些意義和價值,單獨拿出來就失去了價值,也就是說本身並沒有什麼價值。

  喀左博物館副館長侯申光介紹,多年前朝陽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發現這塊長滿玉米的田地地表散落著幾塊陶片,後經研究確定為古人類活動的器具,遂將此處定為遺址。經過千百年的耕種,遺址地表層已經破壞,一般的耕種已不會對深層的遺址造成破壞,此處也一直由農民繼續種植作物,直至此次挖掘開始。

  縣檔案館的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片遺址是去年7-9月中國人民大學考古隊會同遼寧省文物考古所進行首次挖掘尚未回填才遺留下來,占地約1000平方米。“這項挖掘工程計劃要進行5-10年,按地段逐步發掘。目前看到的,只是首次挖掘的一部分。未來,附近的土地都要進行發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