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南城麻姑山古亭橋

南城麻姑山古亭橋

日期:2016/12/14 17:23:00      編輯:古建築紀錄

活水亭橋

    亭橋,既是亭,也是橋。古人出行,不像今天這樣方便,官吏奉差出入,舉人進京應試,抑或是庶民走親訪友,大多都得一步一個腳印地慢慢走向他們的目的地。於是,那些古道上,五裡、十裡必有涼亭或鋪屋供行者休憩。

    倘若涼亭恰好就建在短橋之上,亦亭亦橋,便為亭橋。

    在省級風景名勝區南城縣麻姑山,有一亭橋,名叫龍門亭橋,典型的橋亭一體式結構,長約六七步,寬只二三步。據記載,龍門亭橋古稱三峽橋,始建於宋代。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進士廖連重建,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邑人周達重修。亭橋的東面和西面都刻有宋人的手書碑文,橋下則有著名的神功泉。相傳此泉乃南極仙翁雲游到此時“杖擊而成”,麻姑仙女則采靈芝仙草,用此泉水釀制美酒為西王母祝壽,為“中國六大奇泉”之一。

    此外,在南城縣上唐鎮源頭村東北方向200米處,還有一坐橫跨於活水小渠之上的活水亭橋,全長27.7米、寬4.6米、高4.9米,有三拱兩墩。橋身均用青麻石砌成,橋面用紅石條橫鋪,橋欄桿欄板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纏枝卷草雲紋。亭橋構件,無一顆釘子。據文史學家考證:南宋慶元元年(1195)朱熹來到建昌軍治的南城,應邀到源頭村的“讀書堂”講學,他在那裡住了幾十天,每天都喜歡去翻閱村中吳氏書樓的藏書。在朱熹的眼裡,村中的祠堂、書樓前的池塘、流淌的小溪……水光山色,詩情畫意,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名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雖然後人對朱熹這首詩寫於何地頗有爭議,但據《南城縣志》記載,此詩應是朱熹寓居南城時寫於上唐鎮源頭村。

推薦閱讀:

永康給中國最長的古廊橋裝上“懷舊燈”

東莞鳳崗擬投千萬元對五文物古跡保護修繕

河北正定文物局將為古城牆設圍擋

臨安160年歷史的老房搖搖欲墜

 

龍門亭橋


    無疑,無論是龍門亭橋,還是活水亭橋,都是“別致風景”,更是“文化使者”。只是,如今這樣的“別致風景”和“文化使者”都漸行漸遠了,留給我們的是越來越陳舊的面貌。如果我們不注重保護,在將來的某一天它們或許會倒塌,只留下殘垣廢墟,漸漸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這些年,南城正在不斷加大對包括古亭橋在內的民間古建築的保護力度。對龍門亭橋,該縣就加大資金投入,依托麻姑山這一省級風景名勝區的旅游開發,以實現其歷史文化發掘與現實形態保護的有機統一。對於活水亭橋,則將其列入撫州古建築名錄,並納入由“十記十號”明清古建築、天下第三泉“沸珠泉”等景觀組成的上唐名勝古跡群落加以保護與開發。

    此外,對古亭橋的保護,有識之士還有許多建議:一是廣宣傳。文物保護部門與地方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向群眾發放文物保護法規資料,及時召開群眾會議,或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宣講文物保護知識。二是定方案。抽調業務骨干組成方案編制小組,制定對古亭橋的勘測、設計、制作和保護修繕方案,嚴格執行《古建築維修技術規范》規定,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和設計圖紙的要求施工,堅持保存原型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手法,合理使用新技術和新材料。三是明責任。由地方政府切實承擔起包括古亭橋在內的民間古建築保護與開發的責任,通過自行組織或招商引資,進行合理開發、適度利用,並建立保護與開發的長效機制。

推薦閱讀:

永康給中國最長的古廊橋裝上“懷舊燈”

東莞鳳崗擬投千萬元對五文物古跡保護修繕

河北正定文物局將為古城牆設圍擋

臨安160年歷史的老房搖搖欲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