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中的古鎮栟茶
日期:2016/12/13 22:39:41   編輯:古建築紀錄斑駁爬上青磚,瓦片已經有了些許磨損,連地上青石板的紋路都顯得不再那麼清晰了。日升日落,冬去春來,歲歲年年人不同,古鎮也不同了。一座在唐宋朝獲得歷史的小城,古扶海洲西北的一抹,雖有海洋的包容與從容,卻總是顯得有些蒼老。
2008年,栟茶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發展改革小城鎮。之後,栟茶成功申報了中國特色鎮旅游新干線試點鎮、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等。從今年開始,栟茶會逐漸展開對古鎮風貌區的打造,重塑當年的模樣。
“這個石板街,引人注目”
清晨五六點,夜才剛剛褪去,栟茶石板街上陣陣的燒餅香就將小鎮從熟睡中喚醒。
(掘港石板街,拍攝地點:掘港鎮)
燒餅是栟茶的地方特色美食,老石板街上,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燒餅店。朱德群今年50歲,和妻子經營一柱樓小朱燒餅店已經33年。揉面團、放餡料、開爐燒燒餅——這些承載著古鎮居民傳承了百年精工與誠心的步驟,烙出了“酥、香、鮮”的餅,也形成了石板街上的一道味覺風景。做燒餅時,朱師傅會把一個個酵團滾得扁圓。案板上時不時發出“咚咚”的聲音,聲音在中市街上傳得很遠,這是在提醒人們——燒餅要出爐。出爐時,金黃色的燒餅上翻滾著的白色蒸汽,裹著餡兒和芝麻的香氣,咬一口,噴香的餡料搭配酥脆的外皮,唇齒留香。
燒餅喚醒了小鎮,也喚醒了古鎮的石板街。
青磚黛瓦,石板街兩側的徽派建築好像還和百年前一樣。百年來,低矮的建築、厚重的屋面和高昂的正脊,沐浴著潮濕的海風,為小鎮的人們提供安家落戶的居所。現在,仍有很多居民在這裡做著小生意,感受大海的恩賜。但百余年的石板街,從清代光緒年間開始,歷經戰爭、文革,又經人事變遷,如今僅在東街、西街和中市街,留著1600米長、3米寬的青石板。
周勤是栟茶的退休教師,他說,在他的人生當中,最懷念的就是在石板街旁的那段日子。“這個石板街,引人注目”。
青石鋪就的石板街、排列有致的屋房、古樸的木板門和溝槽,構成了他對舊居最深刻的記憶。他說,在海濱小鎮,風潮濕得好像能捏出水來,這裡的石板還能夠發出像金屬一般的聲音。走在石板街上,人和物的影子映上雪白的牆,構成一幅幅巧妙的水墨畫。晴朗的夜晚,待人們結束一天的忙碌,把木板插到凹槽裡,星空下,就僅留石板街細數時光的流轉。
現在,周老已經不住原來的那間房子了,但他喜歡經常去別人的老房子逛逛。他說,“我喜歡到裡面看一看,那個大門、裡面的過道、廳房,比較溫馨”。
2013年,世聯地產華東戰略顧問事業部為栟茶鎮制作了一份《南通栟茶古鎮項目整體定位及開發策略建議》,為古鎮風貌區建設、古鎮保護和開發等問題給出了詳細的方案。
談到古鎮的保護和發展,周老顯得很開心,“(石板街)搞了風景帶,過會你們有時間可以走一走石板街”,周老說,“希望你們能夠喜歡我們栟茶”。
(豐利文園,拍攝地點:豐利)
記憶中的古鎮逐漸清晰
在《南通栟茶古鎮項目整體定位及開發策略建議》中,規劃保護范圍北至濱河路、南至環栟南路,西至鎮海路、東至通洋大道,總面積約65公頃。從今年到2016年,栟茶將逐漸完成對規劃區東部的古鎮風貌區打造。當中,栟茶將於今年完成兩大地標性建築——壽聖寺和一柱樓的相關建設工作。
“僅僅是民居可能還不足以說明曾經的一種輝煌或者是傳統的狀況”,東南大學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董衛教授說,“一個古鎮他本身需要有一些重要的這個節點的空間或者是標志性的這種建築來強調他的一種地方性,一種歷史性,要把這東西強化出來。”一柱樓和壽聖寺就是栟茶的兩個重要節點。
一柱樓的主人名叫徐述夔,清代栟茶場人。他感歎明朝的消亡,就從“大廈將傾,一柱難支”中取義,為自己的小樓取名“一柱樓”。康乾年間,徐述夔在一柱樓吟詩作對,品茶會友,一柱樓也隨之風光,閱盡文采風流。但徐述夔一直不滿清朝當政,常有反清的情緒顯露在詩詞中。他去世後,徐家後人受到文字獄的波及,被誅滅九族,一柱樓也被沒收充公,無限淒涼。株連九族的可怖讓百姓談“樓”色變。百姓對一柱樓心存忌諱,更談不上對古樓進行保護和修葺。到了解放後,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文物保護意識的淡漠,最終使一柱樓沒能支撐起朝代的變遷,在時代的變革中,最終頹丕。
至今,“一柱樓”未必見過多少相機的聚焦,也未必聽過多少游客的喧囂,卻記載了諸多古鎮居民的故事。
小時候,攝影師缪金生住在一柱樓旁邊,那時,他最喜歡到一柱樓玩耍,尤其喜歡敲一柱樓門前的幾面大石鼓。他清晰的記得,這幾面石鼓上面有著紫色的花紋,每到天氣不好時,石鼓上面就會蒙上一層“汗”。潮氣附著在石鼓上,也附著在他的記憶上。
不過,時代沒有讓這段記憶成為絕唱。
2014年,壽聖寺和一柱樓將會從歷史的冬眠中蘇醒,以新的面貌面對一個有著千年古鎮氣脈的新栟茶。隨著一柱樓的復建,一座文字獄博物館也會隨之被打造,通過文物展示、電子浏覽等方式,展現清朝四大文字獄的歷史。復建後,一柱樓可能會依據徐述夔相關史料記載,建造恬靜雅致的野菊園、紫牡丹園,把時光掩蓋的珍貴歷史層層剝開,展開歷史的面貌。而壽聖寺作為會以宗教建築為主,搭配清心淡雅的園林水景,融入“前街後寺”的總體布局,閒時供人休憩,節時舉辦廟會,處處展現古剎的新面貌。
其實,早在2010年,古鎮就已經開始籌劃一柱樓和壽聖寺的保護建設工作。2012年,栟茶專門邀請東南大學組織編制《栟茶鎮古城保護與整治規劃》。2013年5月,規劃終稿被確定下來。一柱樓和壽聖寺,只是千年古鎮新藍圖最先舒展的一角。
千年古鎮新發展
一千年前,栟茶古鎮孕育了唐宋的鹽業。一千年後,栟茶的文化底蘊也未曾改變。
東南大學最終將栟茶古鎮定位為“唐宋鹽業之鄉,世外千年古鎮”。在未來,栟茶會主要保護古鎮的河灘景色和田園風光,保護自唐宋至民國乃至現代的歷代留存史跡文化,保護南北融合的特色文化肌理,保護中國古代制鹽、曬鹽、熬鹽、采鹽的鹽業文化,充分體現栟茶古鎮唐宋制鹽文化、海鮮文化、教育文化、水文化等四大文化特征。
“從南通這個地方到揚州,過去是存在幾條水系,就是運鹽的通道”,董衛教授說。東南大學的董衛教授也參與到了栟茶古鎮的規劃工作中,在董教授看來,運河文化可以被看作栟茶的核心文化價值。沿著運河,這裡將會形成栟茶的另一個特色區域——栟茶運河景觀帶。沿栟茶運河而行,可在鹽韻濱水休閒街臨水而坐、泛舟而行,品一口香茗,聽一曲浒零花鼓,感受古鎮閒情;可在水岸餐飲美食街嘗一口白煨蛏湯,住一間民宿,推窗臨河,枕水而居;也可在濱水商業街感受禅意風情。
如今的栟茶正逐漸從“中心鎮”向“小城市”轉型。二級甲等醫院、醫養結合養老院及公園廣場等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栟茶高級中學的教育質量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名氣越來越高。栟茶鎮在社會保障、人居環境等方面不斷發展。
從去年開始,栟茶制作了《居旅栟茶》雜志,梳理古鎮的歷史文化。
編輯部的缪慶林如今已經76歲,為了這份雜志,他比退休前還忙,有時要1點才能睡,早上4、5點又要起床。“人家這個年紀都退休了,不是打打牌就是玩嘛,我現在卻在搞這個事情”,他說,“我現在就挑這個重擔,就是現在不怕苦不怕累,就在廢寢忘食地在搞這個東西。”古鎮的風貌越來越明晰,它和外界的交通聯系也越來越密切。交通的便利,讓栟茶和其他地方的距離越來越短。現在,省道221線復線、省道221線、省道225復線讓栟茶與外界輕松聯通,從栟茶出發,兩小時就能到上海;寧啟鐵路讓栟茶和南京、南通、啟東之間方便直達;距離最近的南通機場只有45分鐘車程,到較遠的虹橋機場也不過2.5小時。
(拼茶古鎮清代建築,拍攝地點:拼茶)
公路、鐵路和航空形成的立體交通網絡,讓栟茶與上海等長三角主要城市建起“2.5小時黃金經濟圈”。栟茶的文化底蘊好似一壇美酒,時間久了,藏得深了,味道也越來越醇了。今天,當這壇美酒被發掘出來,它的香氣也就無法掩蓋。
千年來,栟茶以海水為墨,繪出了一幅幅丹青。今天,古鎮重描丹青,一筆一劃,淡妝濃抹,把千年歷史沉底的文化細細道來。